![]()
|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 者:韩 莉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第三小学,安徽 淮南 232007)
大
中
小
摘 要:合作学习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中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同时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发展。因此,合作学习是值得教师在当前教学中积极实践的一种模式。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对于学生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本文就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作出了相关论述,希望能为有关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教学;对策
前言
随着教育的改革、教学观念的更新,构建开放型、探究型的课堂已经成为当今教学的主旋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依靠知识的讲授提高学生的成绩。小组合作是一种受到学生与教师欢迎的学习模式,它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彼此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建构,又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虽然当前有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但是在手段与方法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无法达到理想的合作效果。有的教师在宣布了研究主题后,学生便匆忙开展分组活动,这样的方式缺乏科学的组织与指导,学生也仅仅是为了“合作”而“合作”,不利于其多项能力的锻炼。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还需要认真审视自身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实践情况,积极学习科学的合作学习方法与思想,给予学生更加科学、准确地指导,使学生不仅能够在合作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同时还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为自身未来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一、科学分组,进行角色定位
科学分组是开展有效合作的基本前提,只有做到搭配合理、定位精准,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详尽的合作纲领,通过合作学习收获知识、提升能力。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分组工作的实施。首先,每个小组的人员数量需要做到合理、平均。根据全班学生的数量以及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每4-6人一组,这样既能够保证组内学习的正常开展,同时也能够避免人数过多导致的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同时,在搭配每个小组的成员时,教师需要将不同能力、不同基础以及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搭配,使每个小组中包含学习能力较强与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包含性格外向与不善表达的学生,这样有利于实现以强带弱,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其次,在小组中需要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如组长、记录者、控制者以及报告者等,每个角色都有自身明确的岗位责任,如组长主要领导整个小组的讨论以及控制讨论进度,记录者需要将讨论过程如实记录下来,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的过程更加顺畅、完整;最后,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对每个小组的人员进行定期调动,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与其他学生组成团队,同时也让每位学生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职责,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形式多样,丰富合作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多项能力,因此,在开展小组合作时,教师就需要注重合作形式的多样化,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等,制定不同的合作方式与合作内容,这样一方面能够提升合作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学生保持对合作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时、分、秒”这一单元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时间相关知识的印象,教师可以开展以“我是设计大师”为主题的合作学习活动,每个小组的任务就是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设计出一款具有创意且功能全面的钟表,这样一来,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任务变得更加新颖,同时能够与数学知识建立联系,既引发了学生的热情,同时也使合作学习的形式内容更加多样,有效实现了合作学习的质量提升。除此之外,每个小组都需要积极思考,寻找最独特的创意,对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再如,在学习“统计”这一单元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为不同的小组布置不同的统计任务,如第一小组需要统计本班学生的身高,第二小组需要统计教学楼内垃圾桶的数量……这样一来,每个小组会根据自己的任务选择更加合适的统计方式,从而促进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丰富合作内容与方式,学生的合作形式不再局限于课堂中的讨论,而是延伸到生活与学习中的各个领域,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
三、细化标准,提升评价效果
评价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同时也能够引导教师对自身的工作进行反思,推动学生与教师的共同进步。因此,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合作内容不断细化评价标准,使进行评价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在组织每一场合作学习前,需要向学生说明此次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与标准,这样能够引导学生更加科学的开展合作学习,同时为每位成员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提供指导。例如,小组的组长需要带领成员们开展学习活动,那么组长的职责就是保证每位组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合作过程中,因而对于组长的评价标准就是组员的参与程度与情况。再如,对于控制者的评价,其标准可以是小组的纪律情况,是否遵守了合作学习的规则,以及是否影响到其他小组的学习。这样明确的标准能够使不同的角色对自身的分工更加清晰,从而做到各司其职,高质高效地完成合作学习。
结语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不仅能够为学生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能够实现学习效果的增强。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积极发挥自身组织者的作用,让学生能够逐渐适应不同的合作学习模式,并从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肖秀杰.基于小组合作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6):136-137.
[2]邓贵英.小组合作模式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分析[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5):25.
[3]李秋鸣.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运用研究[J].科学咨询,2020,(19):2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