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新课标下的社会化课程对智障 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引领作用

新课标下的社会化课程对智障 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引领作用

作 者:黄献坤 (岑溪市特殊教育学校,广西 岑溪 543200)

 项目:本文系梧州市教育科学立项课题《智障儿童实施社会化课程及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研究》,(编号: 2018C040 )研究成果。

 
摘   要:纵观目前智障儿童的教育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智障儿童的劳动技能和文化教育相对比较重视,但是有关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比较欠缺和匮乏。智障儿童本身的生活空间和范围就比较小,如果教师借助社会化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则为他们的正常生活可以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为此我们有必要从智障学生的特点出发,借助社会化课程来进行针对性教学,以此提高智障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社会化课程;智障儿童
智障儿童本身在成长过程中就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他们的生活范围和空间相对狭窄,所以教师在进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时候还要围绕儿童熟悉的环境展开,所选择的内容要符合儿童日常的习惯,避免对于现成的一些教材的生搬硬套。在教育指导中要坚持以新课标为主要的方面,开发和拓展社会化课程,提高社会化课程教学的质量,有效的培养智障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智障儿童健康的成长。
一、创造与实际生活相一致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智障儿童的生活和我们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在开展社会化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做到从智障儿童特殊的生活环境入手,创设一个和他们的生活环境比较接近的环境,这样才能够让智障儿童感觉到熟悉,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让他们可以走进这种社会化的课程中,从而通过课堂教学进一步培养儿童的动手实践能力。比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模拟一个吃完饭之后收拾餐具和桌椅的情境,让智障儿童进行情境的表演,通过表演提高学生动手打扫清理的能力。又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模拟整理自己书包的情境,比一比哪一位小朋友整理书包的速度最快等等,教师模拟的情境都是和智障儿童平时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操作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创造与实际社会生活相一致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能力
为了能够进一步培养智障儿童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促进智障儿童在社会上能够更好地和别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教师要努力模拟一些社会生活中的情境,来帮助智障儿童了解和掌握各种文明礼仪,进一步帮助智障儿童获得良好的行为和修养,使得他们可以具备文明礼仪的能力,可以让自己的言谈举止和行为得到社会的认可。所以在社会化课程中教师要积极创造一个真实有效的社会生活环境。比如进出校门的时候要互相说你好和再见,在课堂上学习的时候有问题一定要举手,和别人交流的时候要耐心的聆听别人的想法,不要轻易的打断别人等等,这些都是文明礼仪的表现,通过一点一滴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形成文明礼仪。记得在一次社会化课堂中模拟了一个排队买商品的情境,然后让学生参与到排队买商品的活动中,找了一位学生作为售货员,在这个情境中让学生认识到了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买东西排队要有先来后到,不应该随意的插队等等,通过这个社会化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社会的一些文明礼仪行为。
三、创造与实际社会生活相一致的环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智障儿童因为智力上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在语言的表达上面往往也比较困难,相对不够顺畅,这也会影响到他们和别人正常的交流,影响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为此在社会化课程中教师需要结合现实生活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够确保这些儿童可以和外界进行较为成长的沟通。比如教师可以模拟基本的购物、看病、吃饭等等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可以多次训练买商品的时候如何交流、自己生病了需要怎么去求医治病等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常用的交际用语,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的提升。而能力的提升对于提高儿童的社会能力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新课标对于特殊教育做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指出了要培养智障儿童综合能力。一方面教师需要努力和儿童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耐心的聆听儿童的想法,并且学会去猜测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可以帮助这些儿童和自己比较顺畅的进行沟通交流,避免儿童在和别人交流中产生的一些畏惧的心理。另外就是多开展实践性的活动,可以鼓励儿童分组合作,通过分组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让他们一起玩游戏,完成一些任务。教师也可以为智障儿童创造一些交往的环境,比如带领儿童走出教室去参观一些景点,让他们大胆的表达自己对这些景色的看法,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
四、创造与实际生活相一致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正确情感表达方式
在培养智障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中,教师也应该要培养他们正确进行情感表达的能力。可以模拟一些情境,特定的制造一些矛盾,鼓励智障儿童应对和解决,帮助智障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中能够了解正确的表现出自己喜怒哀乐,正确的宣泄自己的情绪,也能够像其他的小学生一样表达出自己对别人的赞美,表现出自己对一个事物的喜爱或者厌恶,这对智障儿童更好的适应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引导儿童多练习,培养儿童的劳动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涉及到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而劳动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中重要的一个。当然智障儿童劳动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多去引导和示范,让儿童可以多次的进行模仿,在模仿中逐渐的掌握方法,获得劳动能力。比如指导智障儿童穿鞋时,教师要耐心的进行指导,把鞋放在左右两边,让儿童先要学会分辨左右,让他们清楚哪一只穿在左脚上,哪一只穿在右脚上,同时穿鞋的时候要先将脚趾放到鞋里面。教师示范后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穿鞋,一开始的时候教师要放慢节奏避免儿童手忙脚乱,也要多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不然有些儿童受到了教师的打击后可能以后就宁可光着脚也不会穿鞋了。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下,对于智障儿童社会能力的培养有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爱心、耐心和事业心,通过社会化课程针对性训练智障儿童的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劳动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得智障儿童可以在社会上学会生存,更好的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 牛乾坤.新疆培智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7.
[2] 赵国军.生活适应性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建议——以兰州市F培智学校为个案[D].西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