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问题导向”模式的班主任培养机制之我见
作 者:陈士来
(浙江省瑞安中学,浙江 温州 325200)
大
中
小
注:本文系浙江省师干训中心2019年度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课题《“问题导向”模式的班主任培养机制的研究 》(课题批号YB2019122)系列成果之一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基于“问题导向”模式如何提高班主任队伍建设水平。简要分析培养班主任的实际价值,着重探究班主任的培养机制构建方式,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问题导向;班主任;制度保障 引言 班级是学校基本的管理单位,直接影响学校整体经营风貌。班主任属于基层的管理人员,其不仅要承担部分教学任务,还需协调其他学科教师以及德育教育工作,对于学校教育以及整体教学效率具有实质性的价值。
一、培养班主任的意义
教育是发展的根本,高中阶段是国内教育中较为关键的时期。而班主任是该阶段与高中生接触时间较长的人,因此,班主任本身综合素养极为重要。另外,我国当前正处于全面转型的阶段,相应的教育事业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相比,教育行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纽带,更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班主任与其他任课教师相比,其专业化程度更高,而常规的班主任培养模式,仅是通过实践经验积累以及班主任个人探索,但此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高中生的成长需要。并且班主任一职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部分优秀教师望而却步,仅能由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此种状态下,年轻班主任不仅要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还需进行日常的班级管理,造成其在两项工作中都无法投入全部的精力。因此,对班主任培养机制进行研究具有实际意义[1]。
二、“问题导向”模式的班主任培养机制
借助培养实践探究“问题导向”模式下的班主任培养机制,整合新时期普通高中班主任团队建设的新方式。研究目标在于明确并深入研究“问题导向”模式下班主任培养的标准。结合普通高中管理标准,构建多层次的班级管理问题序列,形成相应的数据库,构建相应的培养机制,明确班主任工作的评价指标。
(一)明确班主任培养的目标及内涵
结合普通高中班主任管理模式及班级管理需要,同时参考班主任培养的相关理论资料,借助行动研究方式,明确“问题导向”模式下,班主任培养的目标及更深层次的内涵。由此确定培养机制的制定方向,强调培养班主任的问题前置意识、问题解决能力以及问题改进反思能力。在实际的班级管理期间,教师应不断反思个人的管理方式,积极反思该项工作开展的不足之处,结合发现的问题,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应对方案。借此,有助于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近几年,造成普通高中班主任工作不积极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班主任工作本身与任课教师有所差异,不仅要教好本身负担的学科,还需对学生的生活加以引导。同时,班主任也有自己的家庭,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对于部分教师而言往往难以承受。另一方面,部分高中学校选择使用入职不久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年轻班主任为展现个人的能力,急于求成,但通常会因为个人能力有限,逐渐丧失对该分工作的信心。
普通高中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除本学科的教学任务外,还需对学生的生活以及其他琐事进行管理,导致其无法将两项工作都较好地完成。对此,学校可安排专人完成部分管理内容,或安排班级内较为优秀、管理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辅助性管理,由此使班主任从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促进其快速成长。
(二)建立班级管理问题资源库
以问题为导向,首先便要明确“管理问题是什么”。对此,应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可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专门针对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研讨。以此为基础,对在职班主任的实践经验加以整合,以开发多层次的班级管理问题序列,明确具体问题后,制定解决对此,确保班主任工作落实的前瞻性。经过长期的“问题导向”实践总结,构建班级管理问题资源库,以为班主任工作提供实际的参考数据。此外,还可采取“师徒”的培养方式,将前人经验传达给后辈,以节省年轻班主任探索的时间。
通过整合班主任管理工作开展期间存在的问题,并尝试运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以确定更优的解决模式。但由于学生本身具有个体差异性,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学生的反应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构建问题资源库时,需确保资料的完整性,面对同一问题应总结多种解决方案。此外,以问题为导向的处理方式应更为细致,例如同一问题,面对性格外向或内向、不同性别的学生,应采取何种处理方式。该问题资料库需经过长时间总结形成,为加快资料库的建立速度,可与其他学校合作,真正实现精细化、全访问的班级管理。
(三)科学制定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
基于“问题导向”,班主任培养机制需以班主任本身的学习研究和思索探究、团队研讨以及问题整合为基础,以构建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班主任培养机制,借此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近几年,部分普通高校已经制定教师的培养机制,而由于班主任也是由普通任课教师担任,因此,往往缺少班主任工作的专项评价机制,导致该项工作的评价标准更趋向于常规学科教学标准,注重学生的整体成绩。但事实上,班主任工作不仅要提醒学生努力学习,还应在人格、思维、人际交往、价值观等方面加以引导,使高中生能够“成人”,由此达到“育人”的终极目标。
在制定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时,学生的成绩自然要纳入其中,但应适当降低其在整体评价成绩中的占比。此外,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例如,本班级以及其他班级学生对班主任的评价、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班主任个人的工作总结及反思情况等都可以作为评价指标。借此,调动在职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合理调整工作侧重点,提高班级管理效果,做好学生发展成才的“引路人”[2]。
结束语
综上所述,常规班主任培养形式难以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同时也不利于班主任形成解决问题的自觉性。而基于“问题导向”模式,统筹班级管理工作,整合各项管理内容,以优化班主任队伍,实现精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张艳艳.全科教师培养导向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5):200-201.
[2]王舒舒.基于问题导向的班主任工作策略[J].江苏教育,2018(55):51-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