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构建农村幼儿园打击乐教学游戏支架的策略探究

构建农村幼儿园打击乐教学游戏支架的策略探究

作 者:蔡静楠 (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第五实验幼儿园,福建 泉州 362700)

 幼儿园打击乐教学活动,是指在音乐活动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在感受和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借助乐器创造性地表现音乐作品的过程。教学游戏支架则是指一种隐性地存在于教学活动之中,能够激发幼儿表现节奏的兴趣,能够使幼儿放松投入地使用经验随乐演奏的教师支持幼儿学习的指导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陈淑琴教授在“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研究中曾提出:“采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符合音乐感知规律的方法,让幼儿在‘敲敲打打、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渐进感知、理解、表现、创造音乐,使幼儿乐在趣中、乐在其中、乐在此中。”这句话生动地诠释了“节奏乐活动”带给孩子们的独特艺术魅力。
笔者在两年的农村幼儿园支教经历中,以一线教师的身份深入研究现场进行评价与执教,从微观的视角分析农村教师在打击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发现教师的打击乐教学存在教育观念的陈旧与教学方法的不科学,导致幼儿缺乏审美感受、探索性使用乐器和创造性表现的能力。
案例分析:中班演奏活动《爷爷为我打月饼》
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串铃,铃鼓,圆舞板的打击乐器。在让幼儿倾听歌曲后,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节奏自发地拍手或拍肩(或其他部位)。笔者发现,幼儿大多数是拍手,而且拍出的节奏基本上都是|X  X | X X   X|。于是教师带领幼儿按照这个节奏型随乐进行身体动作总谱的练习,即:拍手拍肩,拍手拍腿,拍手跺脚……的模式练习。在幼儿渐渐能整齐随乐拍打节奏后,教师将幼儿进行分组,规定每组幼儿所选择的乐器,最后在教师的指挥下随乐整齐演奏。
经统计分析发现,当教师指挥的时候,85%幼儿能跟随音乐合拍演奏,还有15%的幼儿节奏感不稳定;幼儿使用常规乐器,几乎没有任何对乐器的创造性使用;幼儿在对音乐进行节奏匹配方式上呈现“划一”的特征,所以演奏音响效果和谐统一。
与此同时,笔者还与执教、观摩教师进行了座谈,有的说:“我重视乐器使用方法的高效性,这样可以带来音色的整齐和谐。”有的说:“我认为每种乐器都有特定的准确的演奏方法。”有的说:“我觉得打击乐活动最终目的就是要孩子们完整地为曲子伴奏,所以我更多关注幼儿对节奏型的掌握,能完整地为乐曲伴奏。”
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当前农村园打击乐器演奏教学的长处是整齐的音响效果,教师更多的是带领幼儿模仿演奏的动作,听从教师的指挥;因此幼儿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边唱歌(或听教师哼唱曲谱)边跟随教师的指挥整齐地演奏。
笔者总结存在问题并进行归因分析,认为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教师的游戏化教学理念储备不足,认知不到位。
教师对于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内涵了解浅显,对于演奏活动仅停留在“会看指挥”和“完整演奏”等表层上,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过程性体验,难以挖掘打击乐活动蕴含的价值;再者教师对于游戏化演奏教学的理论了解较少,游戏化教学理念在实践运用过程中难以契合,导致教师指导教学实践的能力不强。有的教师虽然在《指南》精神的引领下,尝试在教学中设置一个简单的情境,但这个情境一到奏乐环节就不了了之,幼儿只是大致了解有这样的情境,而后则更多的是在教师的指挥下单调地看图谱敲击乐器,甚至一味沉闷地坐着奏乐。因此,关于教师的游戏化演奏教学理论素养成为农村园演奏活动停滞不前的限制因素。
二是教师的演奏教学策略不当,方法不科学。
1.演奏过程缺乏体验与表现。教师试图把每一个幼儿“训练”成为演奏演员,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这就使得幼儿的演奏以模仿学习为主,即教师示范在先,模拟演奏在后。虽然在打击乐活动计划中有关于“引导幼儿感受与创造性表现”的文字描述,但并没有“引导”的具体方式、方法或手段,教师将“引导”更多地理解为“示范——模仿”,幼儿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2.演奏要求“整齐划一”,缺乏个性。在访谈中得知,乐器使用方法的高效性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这样既带来了音色的整齐和谐,同时也带来了教条:在教师心中重要之处是幼儿牢牢记住如何使用正确的方法演奏出整齐的音效。所以,在演奏活动中,幼儿的演奏严格按照教师的规定,教师严格强调每种乐器特定的准确的演奏方式,演奏缺乏创造想象的空间,缺乏个性化。
3.演奏过程情境分离。幼儿在演奏过程中缺乏情境的支持,或情境支持不力,只是凭借图谱机械演奏,因此情感未能积极投入,缺乏身与心的融合,师幼互动疲乏倦怠,未能有效凸显节奏乐的教育价值。
三是教师忽视打击乐器趣味性的引用
幼儿园购买了正规的打击乐器,如铃鼓,双响筒,沙球等等。而教师给幼儿使用的乐器也只源于购买的几种常见的打击乐器,未能挖掘当地潜在的教育资源并给予利用,未能以丰富的打击乐器来激发幼儿的演奏欲望。
演奏活动的主要目标在于引导幼儿对乐器演奏美的感受和体验,体现审美的价值倾向。那么,如何保证农村园幼儿在演奏活动中的审美感受,笔者认为教师要有“游戏教学”的精神,要借助游戏支架的支持过程引发幼儿自主愉悦地演奏,实现幼儿在打击乐活动中的审美感受与快乐创造。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就农村园打击乐教学活动中游戏支架的策略作简要阐述。
1.巧设游戏情境。
在以往的打击乐教学活动中,教师也会设计一个简单的故事情境,但这个情境一到奏乐环节就不了了之。现在,我们开始思考并尝试将“乐器+故事+音乐+动作”,形成一种游戏情境来贯穿整个打击乐教学活动。
以小班打击乐活动《逛街啦》为例。活动开始,教师布置了小店的场景—呱呱理发店、呱呱木工店、呱呱玩具店,带领幼儿在《逛街啦》的音乐背景下愉快地参观小店,并通过看、摇、听等方式感知小店里玩具发出的声音,接着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带声效的图形图谱,借助图谱与幼儿玩语言节奏游戏,此时幼儿的表现是开心主动的。
而后的演奏游戏“开小店”,通过让幼儿在三个小店里边逛边用乐器打广告的形式,让幼儿沉浸在为三个小店“配音打广告”的游戏氛围中,从而使得幼儿主动地找到合适的乐器为发出不同声响的小店伴奏。游戏情境的运用实现了活动中“游戏、对话、表现”的师幼互动,整个演奏活动活泼有趣,幼儿的情感体验愉悦满足。
又如中班打击乐活动《森林保卫战》,教师利用树木模板、大鼓布置成森林场景,并随乐绘画情景图谱,用直观的线条、富有意义的短句等呈现音乐节奏和故事情节,而后以滑稽的角色表演表现音乐角色形象,借助韵律游戏将身体动作类比乐器的演奏方法。情景图谱如下:
             |●     ●      | ●      ●        |●     ●   | ●      ●  |
光头强 |砍树 砍树  |一下  一下 |砍树  砍树 | 砍树  砍树 |
             |∧          ∧        | ∧         ∧         |∧     ∧      |∧     ∧|
小蜜蜂 |吓一跳 吓一跳|吓一跳 吓一跳 |生气 生气 |很生气 发火啦|
             |﹋          | ○  -         |   ﹋      |  ○   -       |
小蜜蜂 |蛰 -     |一动也不动|蛰 -    |变成木头人|
             |◎          |×   -         |◎         |×    -        |
光头强 |发抖      |回头看一看|发抖     |是谁在蛰我|
从布置场景到情景图谱再到和乐律动进而到扮演角色执器演奏,教师一步步地将演奏不着痕迹地融入到音乐游戏中,幼儿愉悦主动地参与,演奏也由此变得有声有色!到活动结束时,幼儿们还觉得意犹未尽……
由上述案例归结出游戏情境支架有以下几种方式:
(1)将音乐故事与趣味演奏无缝衔接。
教师或借助场景布置或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故事情境,再以故事讲述或角色表演的形式将虚幻的音乐变得直观化,有效激活音乐素材的生命力。
(2)将韵律游戏前置,类比乐器演奏方式。
教师以身体的动作解释音乐作品与演奏方法,将音乐,故事,动作和乐器融为一体,化抽象的节奏概念为孩子能够操作的创造性游戏。 
(3)活用变通图谱,助力对演奏形态的理解。
教师借用语言图(总)谱、情景图谱,动作图谱等形成对音乐的直观解释,支持幼儿对音乐节奏与乐器演奏方式等方面的表现。
2.妙用生活化乐器
乐器是打击乐教学中的核心材料。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最先考虑的是使用规范化乐器,渐渐地在新观念的冲击下,教师们开始尝试把使用的乐器拓展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品,如塑料桶、碗杯、椅子等。尽管幼儿对用生活物品演奏打击乐很感兴趣,但这些材料的使用仍只是单纯的代替行为,是一种外在形式的游戏化。如今,我们因地制宜地挖掘与甄别,妙用生活乐器开展游戏化演奏活动。
(1)生活化乐器与音乐故事情境相匹配
在小班打击乐活动《洗手帕》中,教师以一个妈妈的身份和幼儿一起穿着围裙围坐在小脸盆前洗“手帕”。这个“手帕”是什么呢?原来是彩色的塑料袋。老师以形象的语言图谱,带领幼儿们搓手帕——“一下一下慢慢搓”和“快快快快搓”;带领幼儿们抖手帕——一下一下慢慢抖,快快快快抖”,孩子们伴着轻快的音乐磨擦、甩晃塑料袋,发出“沙—沙—沙”和“沙沙沙沙沙”有节奏的声响,在劳动的游戏场景中感受到用生活化乐器演奏的好玩有趣。
(2)生活化乐器与音乐音色情境相匹配
打击乐活动的魅力之一在于,可以通过不同的声音联想到丰富的意象,获得美的感受。以大班电影配音活动《母鸡萝丝去散步》为例,教师放手让孩子们自由敲打从家中带来的各种生活器具,倾听其产生的不同声响并大胆进行生活意象的联想。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探索场景:有的幼儿抱起装矿泉水的塑料桶敲打地板发出“咚咚”声;几个幼儿用汤勺刮奏搓衣板发出“呱呱”声,他们兴奋地说:“对!这就是青蛙呱呱呱地叫。”还有的幼儿把竹筒装上豆子上下摇晃发出 “沙沙沙”的声音;用锅勺和锅铲快速敲击来表现蜜蜂“嗡嗡嗡”的声音,快速地甩塑料袋发出“呼呼……”的声音那是面粉在到处飞扬……各种奏法接二连三,各种声响此起彼伏。生活乐器的使用使得幼儿感觉像在“玩游戏”,更激发了探索创造的兴致,在演奏中,幼儿们感受到了表达与创造的快乐!
3.创新演奏形式
关于打击乐器的演奏形式,以往教师会较多地考虑特定的演奏方法与各种配器方案。打击乐器能创造出声音的美,但这种美的可能性会在教师坚持演奏方法“唯一化”的同时消失。打击乐器演奏活动中的配器方案,应是教师的“引导”而不是“领导幼儿按照预设图谱灌输进去的”,它完全有可能让幼儿在游戏这种自主的状态下进行个性表现,这也是一种美的创造。
如打击乐活动《土耳其进行曲》,教师引导幼儿创想—小鼓除了敲奏鼓面,还可以怎么敲奏?
孩子们敲敲试试,场地上响起了一片声响。
幼1:“可以敲鼓的表面”
幼2:“可以敲鼓的身体”,然后他进行了演示,于是老师回应:“那是鼓身”,同时出示了鼓身的示意图。
幼3:“鼓面凸起来的这圈可以敲”。根据她的指示老师和孩子们都找到了位置,于是老师顺势告知孩子“那叫鼓边”。
当孩子们几乎都想不出来时,老师说“开枪的声音还可以怎么表示?炮弹响起的声音怎么表示?小朋友手上的这两根小鼓槌可以怎么敲奏呢?”于是,有的孩子创造出了“两根鼓槌对敲击”的演奏方法。嘿,孩子们的想法真的很有意思。
在演奏形式教师也摒弃了传统的“教师在上,幼儿在下;教师指挥,幼儿坐着演奏”的模式,而是让孩子们贴上肩章扮演红蓝队士兵,在《土耳其进行曲》雄壮音乐声中抵达红方和蓝方军事演习线,进行军事演练。在行军中,孩子们用小铜鼓响亮地齐奏;抵达双方军事线时,孩子们趣味轮奏,分别用敲奏鼓面与鼓身的不同演奏方法表示“扔炮弹”,在“开枪射击”时,孩子们则快速地敲击/摩擦两根鼓槌或鼓边向敌方阵地射击…变以往演奏声效的“整齐划一”为“错落有致”,产生音效与音乐故事意象的美。
总而言之,凡是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爱美之心,吸引幼儿主动投入学习活动的做法都应该成为幼儿活动“游戏化”的手段,游戏化的打击乐教学实质上就是“对话与交往”,而是分享、理解,是生命活动,是美的感受,体验与表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