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探讨新课改下激发小学数学学习内动力的有效策略
作 者:姜在友
(湖北省巴东县茶店子镇中心小学,湖北 巴东 444315)
大
中
小
摘 要:本文通过对情境教学、游戏教学、互动教学以及问题导学法四中教学方式进行分析,对如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内在动力进行探究,希望能够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力
引言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激发和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对于其学习成绩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在其他科学的学习动力的提高上提供一定的帮助,进而促进学生的良好成长和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目前通过创建情境来进行教学的方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一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更好的进行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针对小学生知识水平有限,且其知识大多来自于其生活经验的特点,教师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例如,在利润与折扣类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建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购物的情境,然后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买这件东西的最终价格是多少?”、“怎样买花的钱最少?”、“如果你手里有10元钱,你会选择买什么东西?”等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使其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加深。
教师在为学生创设教师生活情境时,应当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趣味性。教师所创设的生活情境要能够良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来推动学生主动进行学习。(2)针对性。生活情境的具体内容最终要指向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不能只注意趣味性而忽略了知识教学,从而保证情境与教学之间的有机结合,使课堂教学获得应有的效果。(3)思考性。教师在生活情境的创设上要注意选择能够引起学生思考,具有一定探究深度的情境,保证学生的情境体验以及沉浸感,从而使其在情境中主动对各种问题进行思考,捕捉情境中的各种数学信息,实现思维能力的有效提高。
二、运用数学游戏,激起求知欲望
游戏是指儿童在其年龄阶段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遵守相关规则的对周围现象进行模仿和想象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是其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学课程的内容与游戏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例如,各种数字类谜题、魔方、骰子类问题等,因此,我们也可以将数学知识看做是一种数字游戏。
教师通过将游戏应用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是对传统“填鸭式”的教学进行的一次极大的改革和创新,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玩耍是孩子的天性”这一特点,使学生在在游戏的同时完成对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其不仅能够较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程度,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打破对教育游戏的主观偏见,正确认识游戏在教学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提高将教育游戏运用与数学教学中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耗时短、操作简单、与数学学科联系密切的教育游戏,例如,通过射箭类的游戏来进行“角”的相关知识教学,学生在游戏中需要通过调整弓箭的角度以命中目标,而教师则需要在学生游戏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监督和引导,帮助其理解直角、钝角、锐角的定义。教师还可以通过将多个数字谜题组合成数字解密闯关游戏,让学生独自或组成小组,运用数学知识对一个个的谜题进行解答,对最先通关的学生或小组给予鼓励和表扬或者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产生竞争意识和探索欲望,使其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的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动力。
三、融合互动平台,激活探求乐趣
素质教育背景下十分重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良好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感受、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中,首先要对自身的定位进行明确,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完成自身向教学主导者、引导者的转变,在互动的过程中更多的去激励和引导学生,为其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向学生展示数学的魅力,充分调动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其次,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转变,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这些技术为师生互动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对数学课堂的内容进行立体化的处理,运用图像、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生动的展示数学知识,从简单的知识一步步的向更加深入的知识前进,进而在对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形成全方位刺激的同时利用多媒体形成递进式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
四、巧设疑难问题 ,激荡思维波澜
问题导学法又被称为问题情境教学法、设问教学法,是指教师将课堂内容以提问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思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更加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一些趣味性、灵活性较高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积极主动的探索,调动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计划合理的进行问题的设置,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和对学生的引导效果。(2)注意悬念的设置,增强问题的启发性,使学生能够持续的保持对问题的探索兴趣。(3)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问题难度要符合学生当前的实际水平,既不能难度过低导致无法达到教学效果,也不能难度过大而导致其失去学习兴趣。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情境教学、游戏教学、互动教学以及问题导学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学生数学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周月雪.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 才智, 2014(24):140-140.
[2] 佚名.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8, 1068(11):73-73.
[3] 陆娟. 论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2):75-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