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要考虑如何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所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下面,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一节时,我结合文中歌手大赛的具体情景指定班里一名学生当5号选手,另一名当9号选手,通过计算他俩的比赛成绩来教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在教学“试一试”和“练一连”时,我把学生分成了两组,分别由5号选手和9号选手带队进行比赛,看哪队学生全体做得又好又快,那队就赢了,并给获胜的同学要帖星表示祝贺。这样宣布以后,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就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几名学生也认真的计算起来,唯恐自己这一队输了。这样在课堂上引入竞争,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引发出来了。
二、利用童心新奇导课激发兴趣
心理学表明,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喜爱童话故事,什么都想亲自试一试,并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成功者。教师在教学中就可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在上课之前用有趣的童话故事导课,这样不但能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生动机,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渴望学习的迫切心理,为学习新的教学内容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三、通过操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好奇、好动、爱模仿。不如在教师的组织下人人都动,如让他们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等,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获取新知识。如我在教学“数的组成”时,我让每个同学都拿7根小棒,有的同学没带小棒就让他们用水彩笔代替……大家拿出7根小棒,把它们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他们有的分成3和4,有的分成2和5,又通过总结得出7可以分成1和6,1和6组成7,7可以分成2和5,2和5 组成7,7可以分成3和4,3和4组成7。这样通过动手操作,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从而掌握了7的组成,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引导学生探索规律,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加减乘除的运算,或是解答某个具体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探索、发现和掌握知识内在的规律,从而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再寻求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能被三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个数,要能被三整除,同学们很快说出3、6、24、27、18等,老师将这些数写在黑板上说,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考老师的游戏,同学们随意说一个多位数,老师马上能说出这个数能否被三整除,学生一听考老师,兴趣大增,一个个踊跃举手说数,就连平时不发言的学生也纷纷举手,但不管学生说出多大的数都考不倒老师,此时学生做不住了,对老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希望从老师那儿得到秘诀,教师再在黑板上写下一个三位数123,请同学们说说它能被三整除吗?当学生算出能时,教师再卖关子地说,以这个三位数为基础,我可以写出一些三位数都能被三整除,于是写下213、231、321、312、132,说这些数都能被三整除,你们信吗?当学生分组计算完后,惊讶的表情告诉老师,他们要学了,这样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经验,在轻松的环境中提出了新问题的感性材料,很自然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我要学为我要学,从而为课堂教学创设了最佳环境。又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学生在学习了3与4的口诀后,可回头利用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和4的口诀中得数间的规律,当学生发现3的乘法口诀得数间的差数为3,4的乘法口诀得数间的差数为4时,在学习其他的数的乘法时,可让学生自己利用乘法的意义,以及已有的规律自己编乘法口诀,这样不仅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也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舟,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了。然而兴趣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个性品质,学生的兴趣的形成和发展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工作态度密切相关,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和蔼可敬的形象,才能达到课堂上一呼百应,配合默契,这样的课,教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