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课程与 教学模式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课程与 教学模式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作 者:王雪妍 蔡佳悦 陈思宇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315000)

 摘   要:农村小规模学校承担着为教育公平兜底的重要角色,但随着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农村小规模学校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困境,这些困境大多与农村学校的“小”有关,比较显著的是课程与教学模式的问题。本文将探讨这些学校存在的课程与教学模式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以期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教育;小规模学校;课程;教学模式
农村教育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维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大量人口向城市流动,这使得农村在校学生数量不断减少,农村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这些学校满足了农村后20%没有进城能力的弱势家庭的教育作用,承担着为教育公平兜底的作用。根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显示,全国不足百人的小规模学校共计12.31万个,比上年减少0.37万个,占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44.59%。1-10人的乡村校点2.58万个,比上年减少0.81万个[1]。虽
一、乡村小规模学校
农村小规模学校指的是为了满足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适龄学生的教育需求而设置的人数不足100人的学校。农村小规模学校(以下简称小规模学校)是在农村大规模的撤并运动的背景下,由许多客观原因聚力形成的,它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凝聚农村文化的载体。除了教学功能之外,它还承担着举办各类社区文体活动的任务[2]。与农村大规模学校相比,学生归属感更强,参与教学的程度也更高,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去关注每一位学生,及时给予关怀和帮助。
二、存在的课程与教学模式问题
(一)课程问题
当教育普及的任务完成后,义务教育面临的两个重要任务是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简言之,就是要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3]。从课程实施的角度看,有质量的教育指的是课程门数要开齐,且质量要好,要同时满足“齐”和“好”的标准。而这恰恰是农村小规模学校面临的大问题。
1.小科困境
“课程知识传承人类文明,并革新、继承、存续和发展着民族传统。”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来说,课程使命却难以发挥,原因在于小规模学校存在着难以开齐课程标准规定的科目的困境。许多学校一个老师教若干门不同学科,教师的专业提升面临挑战。特别是课程改革时期,教师同时上不同科目的新课,讲懂每门新课程都很吃力,更不要说讲好每节新课了。因此,对许多小规模学校来讲只能抓大放小,小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全国 115 所小规模学校进行调查,小学品德、美术、音乐课的开设率为70.8%,英语课为60.4%,科学课为56.3%,体育课为52.1%,综合实践活动课为 29.2%,信息技术课为29.2%,地方课程的开设率为25.0%[4]。也就是说,40%以上的农村学校没有能力开设英语、科学、体育、信息等学科的课程。赵忠平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村屯小学在音乐、体育和美术课程的缺编率达30%以上,教师只能勉强完成大科课程的教学任务,无暇顾及小科课程的教学,而且在科学课中几乎不会让学生做实验。
2.课程质量难以保证
对于另外一部分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而言,勉强可以开齐国家标准课程,但课程质量令人担忧。一些小规模学校每周是会开设足够时长各三次音乐、体育、美术课,但学校的专业教师十分缺乏,很多时候需要一位教师兼任几门课的教学,因此经常会出现“音乐课上跟着唱,体育课上各处跑”的现象。试问这样如何保证课程质量呢?赵丹等学者也谈到在其考察的一个学校发现80%的教师是民办转正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然而却承担着一个年级所有学科的教学,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自然等科目[5]。
3.课程脱离实际需要
多年来,农村小规模教育在提高广大农村青少年的文化素质方面的确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并没有培养起一代有技能的农村劳动者。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学校教育一直都没有围绕农村需要办,缺乏农村特色,至今基本上仍是升学教育。初、高中毕业生若不能继续升学,回乡后就会发现学到的用不上,要用的教师又没教。据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教育局对全市21所中学的调查, 在初高中学生中, 不了解主要农作物基本栽培知识的占85 %, 不会配用农药的占20.8%,不会根据农作物生长阶段施肥的占78.4%[6]。
(二)教学模式问题
小规模学校的教学模式普遍比较单一,绝大部分乡村小规模学校仍采用班级授课制和讲授式教学模式,课堂呈现出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环境,这是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思辨能力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实践能力也不能很好发挥。
三、解决思路
(一)针对课程
1.开设职业教育课程
农村小规模学校应该看到自身的优势,规模小并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独具特色的价值,不承认发展的优势。所以农村学校应该发挥自主性,结合农村特色,将本地区的传统工艺、地理资源、自然环境等有地方特色的有意义的文化纳入课程教学中,开设职业教育课程。通过积极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体验、生成课程,课程的指向可以使培养未来的农村技术型人才。比如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教师可以带学生到田地里体验种植农作物,通过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学生可以真正亲近自然,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更深刻地掌握农作物的种植时间、生长规律,懂得事物发展的规律。
2.开发校本课程
传统由国家统一规定课程的单一模式被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定打破了,这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或者学科建设有了政策性依据。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的立足点就在于学校或学校所处的地方,即为师生所熟悉的、带有芬芳泥土气息的本土资源。杨兰认为:“乡土教材进课堂拓展了课程资源,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唤起了他们本来潜藏着的喜爱民间风俗的意识,培养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得到增强,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得到强化[7]。”黄浩森指出,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就是引导师生回归到自己心灵中熟悉的领地,通过发现、重温和贴近这些资源,从而有所启发,有所感悟,有所进步[8]。
(二)针对教学模式
1.改进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经历了时间的检验流传下来,证明其实具有应用性和操作性的。但是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使其更加贴合现代教与学的需要,例如,在运用班级授课制时一定要废除“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现由“注人式”向“启发式”的转变,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要优化教师的硬环境 (包括待遇、补贴、住房、子女、教研经费等)和软环境(人际关系、制度、政策、激励办法)。
2.创新教学模式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许多问题都在“小”字上,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常规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来应对农村小规模教学的特殊性。冉新义提出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实行“互联网+同步课堂”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也叫混合课堂教学,将课堂教学分为面对面的教学活动和在线教学活动,这种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农村师资不足和课程不能开齐的短板。河南省义马市新区中心小学就将混合课堂教学的理念模式付诸实践,一个学校的老师在上课,其他学校的学生可以通过Cctalk软件同时听课。
(三)给予乡村学生更多的生命关怀[6]
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多关注农村儿童的思想动向和情绪,创设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及时与儿童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倾听他们的烦恼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其次还要与儿童的父母及时沟通,让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形成学校和家庭的合力。学校要多举办兴趣小组等有利于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加强与其他儿童的交流,增进了解,更好地融入到学习集体中。再次,学校可以建立跟踪服务制度,记录好他们在校的基本生活、学习情况,了解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的电话、工作单位、家庭生活等情况,通过电话、书信、节假日走访等,主动与家长沟通。
四、结语
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来说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不可否认小规模学校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我们应当肯定它的地位并花大力气促进小规模学校的良好发展,保障农村儿童接受有质量的教育的权利;并且我们应当认识到,农村丰富的乡土文化和特色风情是践行生活教育、劳动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肥沃土壤,这是一种“有根”的教育。农村小规模学校应该抓住发展的机遇,走向“小而优”、“小而精”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赵丹,吴宏超.全球视域下农村小规模学校作用的重新审视[J].教育发展研究,2012,(3)
[3]秦玉友.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与破解思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0,(3)
[4]秦玉友.学校布局调整:追求与限度[J].教育研究,2011,(6)
[5]赵丹,闫晓静.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的现实困境与均衡配置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15,(3)
[6]张宝歌.农村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与发展思路[J].教育探索.2005,(3)
[7]杨兰.构建乡土教育课程 促进乡村文明回归——以贵州长顺县乡土教育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3,(15)
[8]黄浩森.乡土课程资源的界定及其开发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