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习惯先行 能力同行 ——浅谈对作文批改的一些认识
作 者:吴秀平
(合肥市包河苑小学,安徽 合肥 230000)
大
中
小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中之重。我们的语文教师努力地把孩子领进作文的天地,使他们在一块未经耕耘的土地里,播种自己想象的种子,长出参天大树;让经典优美的篇章,在他们的心灵里生根,可谓是费尽心思!可事实往往是,学生们并不能领悟老师的良苦用心,教师精心讲解的范文,用心批改的作文他们并不多看多想,学生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提高。 分析其中的原因,这与我们作文教学的现状有一定的关系。教师的精心批改包办代替了学生的活动,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学生,想改好作文却不知如何下手。 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培养良好的修改习惯 正所谓“文章不厌百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新课标》中也提出写作应重视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并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可见,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修改,是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一个过程,也是写作进步的阶梯,好的作品都是反复修改、多次加工的结果。《推敲》一文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国唐代诗人贾岛,相传他初到京师。一次,在驴背上得了两句好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后来,他想把“推”字改成“敲”字,正琢磨不定时,撞上了迎面而来的韩愈的仪仗队,韩愈了解后,也帮他斟酌起来,认为还是“敲”好。这就是“推敲”一词的由来。这个故事也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学生的习作虽不想有多大的成就,但多次的修改是少不了的。作为教师就要帮助他们养成这种习惯。 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师告诫我们:“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试试让学生评改,就是把作文的评改权交还学生,指导学生积极发挥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作用。在互相批改过程中,他们能饶有兴味地学到他人的长处,在直截了当指出他人短处时,对自身也是一个提醒。而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为同学批改,可能更容易为同伴所理解。只要学生批改得大体正确,不失为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在学生具体操作时,应先交给方法。最基本的要求是:一看格式是否正确;二看错别字有几个,并加以订正;三看有没有病句,并予改正;四标点符号有无明显错误,并加以修正。以上几条,都是写文章的最低要求,学生经过三四篇的批改实践,就能掌握了。之后,再过渡到高层次的要求:①审结构。开头是否有吸引力,结尾是否深刻,段落之间联系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②读材料,多余的删去;典型、生动的留住。③看表达方法。记叙是否清楚,描写是否生动,说明是否准确。④查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明白、通顺。⑤审主题思想,使主题鲜明。可以四人为一组,每人先浏览一遍其他三篇作文,然后确定一篇自以为能改出点“名堂”来的作文进行批改。或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加以分配,每次换人,大家都有新鲜感、有兴趣。改后两人可以在一起探讨。 在学生改完后,教师还要加以检查。肯定其中正确的批改,对不足之处加以引导,提高学生修改的能力,更好养成习惯。 二、学会正确的修改方法 学生了解修改的重要性还不够,懂得确实有效的修改方法更重要。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论作文批改的:“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从以下几点着手,让学生掌握能力。 (一)重视课内,加强课外 一篇生动的作文离不开好的素材,更离不开学生丰富的语言文字基础。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例子,也是习作的例子,读范文指导作文、习作文、效法作文、评作文,这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这段话告诉我们,教材中的篇篇美文就是学习习作的好例子。与此同时,学生仅靠从课文中获得的知识还远远不够,只有让学生博览群书,从课内走向课外,以课外养课内,拓宽知识面,才能为写作奠定丰富的材料基础。 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日积月累,方能生悟”。 “书籍是知识的宝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丰富词汇,获得间接的知识经验,为习作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 同时还要要求勤作笔记,积累写作素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留下的读书笔记,既是学生对所读读物产生的感受和认识的文字记录,也是一种表达能力的训练。我坚持要求学生进行“摘录笔记”,希望他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二)书面批阅,留有空间 传统的批改方法是重视教师的批改过程,而不在意改后的效果,多数学生在拿到作文本后只看一眼分数或批语就扔到一边。这种作文评改方式的单一性,分数和评语的惟一性导致了这种结果。我认为,在书面批阅时,应免精批细改,多给肯定性评价,发现不足也不包办。同时,评语要具体,如一篇作文写得很平淡,其中还有一不少的错别字或病句,但从总体上看,算是一篇完整的作文,可以说 “习作写得有头有尾,基本过程清楚”等一类肯定的评语。如一篇作文从总体上看连这样的质量也达不到的话,那么就从作文的段落来寻找其成功之处,给以评价,可用:“本段记叙较具体,用词准确生动”;“本段条理清楚,描写具体”等评语。如发现学生表达不完整的地方,可提醒“这里如果再写几句,点出人物的表情动作,应该更好,想想?”或者学生立意不明的,可批“结尾若能点明课题,就更完整了。”这样的评价既使学生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指出了不足,指明该怎样改,学生拿到作文不会迷糊。同时,不直接在文后打上成绩,在改后再来一次评讲、检查过程,若学生按要求认真改了,就给予肯定。这样批改,多看优点,多看进步,容易让学生产生喜欢的、钻研的情绪。 (三)当面批阅 ,教给方法 学生作文时,对同一活动、同一事件、同一个人看法不同,认识的深浅也不同,即使看法和认识相同,写文章的顺序、语言的运用、表达方式也会不同。因此,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进行作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创造性。而当面批阅学生作文是最好的因材施教。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边读边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使用学过的表达方法来表达,用积累的词语来描述,必要时给予帮助。这样批阅,既检查了作业,又了解学生课后积累情况,同时增进师生感情,一举多得。 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孩子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语,让祖国的语言丰富他们的思维,让人文的阳光照进他们的心理,需要一个语文老师耐心的引导和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爱上写作,乐于写作,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