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说: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这句话是整个教育过程浓缩后的简写形式,我一直用行动来检验着这句经典的格言。实践中,我体会到,习惯就是一种精神,一种财富。好习惯的养成必须要长久的坚持,切忌“前功尽弃”。当前,“创新”可能是教育领域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但是人们都只会讲,不去运用,尤其是不能坚持运用,导致我们的教育现状“一年换个新口号,两年翻个新花样,三年还是那个样。”如此的教育教学,创新与不创新有什么不同呢?因此,坚持的过程和圆满的结局才是成功的全部。
从事教育事业,应该勇于承担起“传道授意解惑”的职业使命,然而今天,教育职业的舞台上,有多少人只是披着教师的皮,带着教书育人的面具,在教育的行业中鱼目混珠。在教育功利化的今天,只要能和教育沾上边的人,都想打着教育的旗号,打着“千秋功业”、“为子孙后代谋福利”的幌子,赚取一己之私,饱胀私囊。我虽然没有那样的荣幸,但也成了“为了生计而教育”的一分子。更有甚者,在只图享受的同时,衣冠楚楚的内部,皮囊空空,毫无他物。相比之下,我至少还明白一个道理——帮助学生培养习惯,并付诸行动。不敢说十年如一日,但可以说两三年如一日,坚持“习惯比知识更重要”的原则,坚持监督学生抄名言、抄古诗、抄现代名家名篇,背诵,写读书笔记、日记、学习感悟。
所以,营造氛围为学生养成习惯极其重要,其它的,只能靠他们自己选择,自主发挥了。很多坚持,很多习惯的养成,也都在氛围中按部就班进行!
结合平常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所感,结合学习心得,把体会梳理成章,整理如下:
一、积累的习惯
人类种系是怎样发展过来的呢?是靠口耳相传,靠不断地传诵民族的史诗、经典、民族的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所以靠记忆,人类传承了文明;靠记忆,人类发展了自己的大脑。
重诵读,重记忆,重积累,应该是13岁之前学习语文的重要法则。朱自清先生多次在文章中谈到背诵的重要性:“中国人学诗歌向来注重背诵。”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前人有“幼学如漆”的真知灼见,总结出“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青年之记,如木上之刻;老年之记,如沙上之刻”的道理。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抓住学生的黄金时段,培养他们积累的习惯,为以后的人生奋斗去储备更丰富的精神食粮呢?
1、抄背名人名言的习惯
鉴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生活中,对语言的运用平淡乏味,要让他们的语言精练、生动、有文化韵味,背诵名人名言是一个渠道。让学生搜集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摘抄、背诵,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了解伟人的某方面的思想,通过伟人思想的传达,树立人生观、远大的理想,从而找到座右铭,明确人生努力的方向,激励自己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地努力。
2、抄背古诗、古文、现代文和诗歌等经典的习惯
经典的意义在哪里?它是我们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载体,是民族生存的依据。它是几千年来,我们的民族屡遭灾难始终发展壮大的纽带;经典,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变迁而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是中华文化中璀璨的明珠;经典,有种子的力量。它可以成为一个人一生所需的文化酵母,到了一定的时候,它可以酿出芳香无比的醇酒。而这样的酵母,要在小学阶段植入才会事半功倍。旧时的私塾,只要有机会走进去的童子,两三年功夫,就能吟诗作对,出口成章,挥毫成文。为什么?难道旧时的先生有什么魔法嘛?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所背诵的都是中华几千年浓缩之后的精髓。第二个原因,是他们都把文章吃到肚子里去了。
3、读书的习惯
这里的读书,是指课外阅读。一个国家的质感,不在于人民的平均学历,而在于人民对于学习的热情。从很多国家的人民读书的数据来看,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国家的强大,与读书量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一个民族的聪明程度,也与他们的阅读量和阅读习惯不无关系,比如,世界上公认的最聪明的犹太民族,就是手不离书,还有关于犹太民族“灾难到来时,可以选择带走一样东西”的富有启示的故事,都说明阅读的重要性。回过头来看我们身边的人群,我们现在的学生,喜欢阅读的有多少呢?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才能让他们都喜欢阅读呢?除了在营造一种读书氛围,用时间去浸染,让肉体甚至灵魂都染上书香的味道,别无他法。而学校氛围的营造,就要看一个学校的办学宗旨,看一个学校的价值倾向;就要看一个老师的教学风格,看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要看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未来人生的长远设计。
二、运用的习惯
我们都懂得“学以致用”的道理。也就是要把书籍中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学习中、生活中,乃至以后的工作中去,最终实现书本为生活、为人生服务的宗旨。
1、写字的习惯;
上古时候,仓颉造字时,那时的人们都懂得,好看的字体应该怎样弯曲,怎样伸直,怎样灵性,要像雄鹰展翅,或者像 。而现在的人们对汉字的书写和运用成为了一种自由散漫、可有可无的态度,加上计算机的普及运用,人们对汉字的书写更是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运用方式。然而,孰不知,中华民族能拥有富有魅力的汉字书法的传统文化形式,是一种骄傲自豪的民族主义意识,除了要传承历史上的书法家的艺术瑰宝,我们不管是出于对汉字的尊重,还是对汉字的热爱,都应该要认真对待汉字的书写。为此,我很注重学生对汉字书写,无论是作业上,还是日记作文上,甚至是草稿本上的书写,我都要做一定的要求:横平竖直,横像横,竖像竖。撇像撇,捺像捺,点像点。各种结构的字,每一个部分要占的比例,要根据不同的字做不同的安排。我要求他们要牢记写字的规则——先上后下 ,先左后右,先中间后两边,先外边,再里边,后封口。同时,还要我还专门要求学生买来字帖练习写字。
2、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读书时,读完一个段落、一篇文章、一本著作,要有表达自己感悟的意识,把自己的感悟及时记下来,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可以让你把所读的书的内容做一个更深的记忆巩固,牢记文章的内容,丰富自己的阅历,积累语文词汇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同时还可以通过读书笔记来练习语言表达的熟练程度,实现读写结合。
3、写日记、作文的习惯。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怕写日记、作文呢?是见闻不够吗?当然不是!现在的媒体信息大量充斥孩子们的世界,他们的活动也是精彩无限,放眼望去,哪一个孩子不是在忙碌中过日子呢?是看的书少吗?你掂量一下孩子的书包,哪一个不是沉甸甸的?可是要真动笔写点小文,就犯难了!那究竟是为什么呢?除了他们所读的内容不系统,对传统文化的记忆积累太少、不牢固的缘故,还因为他们没有养成动笔的习惯。
当今功利至上的教育领域,教育的很大程度上都求短期的指标,而不是着眼于人的长远发展。短期指标,可以让课堂得到了短期效应,这样倒是可以使教育表面繁荣,但是实质上却不尽如人意,因为它失去了长远的人。虽然我所做的一切,短时间内看不出明显的效果,但是我坚信,习惯一旦养成,日后这些积累一旦发酵,它的功效会源源不断的生发出来,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无论是事业的发展,还是心灵的修炼,都应该可以达到“厚积薄发”的功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