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刍议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

刍议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

作 者:黄跃容 《教育学》 2012.03下半月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   518118

     [摘要] 本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堂教学、实验活动、问题解决、调查研究等方面,对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进行了理性的思考,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施策略。从而使其适应新课程、新课堂,使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关键词] 探究学习  自主探究  问题解决
探究学习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时候,他就要想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得到第二手的资料,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落实“探究性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
  创设探究的情境。生物教学有句格言"在生物的情境中学习生物,在生物圈中学习生物。"实施新课标的教学,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创设探究情景。一是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由于探究性教学对学生的自主性程度要求比较高,它应该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二是从知识呈现方式的角度,陈述性知识只能采用部分探究,实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采用完整探究。三是从探究方式的角度,可采取“问题”驱动式探究,小组互动式探究,实验探究等。
  例如,在“细胞增殖”教学中,可实施“情景——问题”驱动式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
  (1)从细胞变化的角度分析,生物体为什么能由小长大?
  (2)情景铺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体大都是由许多体积很小的细胞组成的,而且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细胞分裂或者不再继续生长呢?
  这种探究性教学的设计,以学生认知结构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生物事实材料,创设铺垫型的问题情境。学生一般能从问题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的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新问题,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乎情意的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在实验活动中感悟探究性学习
  组织探究实验。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这就为在实验中感悟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例:在进行“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课时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经过师生共同探究,归纳出了以下几个要点:①注意材料的可取性:在“还原糖鉴定”实验中,双子叶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是淀粉,而淀粉不具备还原性,因此最好不要用双子叶植物。有一些单子叶植物的叶中虽含有大量的还原性糖,但是叶片中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会导致实验现象的不明显,所以也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片作实验材料。因此最理想的实验材料苹果或梨的果实,②注意实验前材料的处理:苹果和梨在实验前应该洗净、去皮,保证研磨比较充分;鉴定脂肪用的花生种子必须提前浸泡,而且应注意浸泡的时间,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时间过短,则不容易切成片;同样鉴定蛋白质用的大豆也要提前浸泡,这样容易研磨成浆。如果用鸡蛋卵白的话,应该进行稀释。
  除了让学生学会选择和处理实验材料外,还可以从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学会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改进实验的方法、改进实验的器具等方面着手来感悟探究性学习。通过主动学习与探索,更好地理解了知识,获得了学问,认识到学习科学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通过实验探索,提高了利用科学的研究的方法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问题解决中体验探究性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也说过:要教学生“学问”,必须首先从教学生学会“发问”开始,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发展和前途,因为“问题”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从而产生认知冲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所以“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化的源头,是主动学习的基础,而问题解决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在问题解决中体验探究性学习。
  基于这些原因,我十分鼓励学生做到“三多”,即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多思考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逐渐从没有问“问题”的习惯中走出来,慢慢地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到现在,几乎每学习一个新知识,他们都能提出很多问题。如:在“生物的新陈代谢”中,有学生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是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同时储存能量;而呼吸作用主要是分解有机物生成无机物,同时释放能量。它们是两个正好相反的过程,这不是在做无用功吗?”对这个问题,我没有直接做出回答,而是启发引导学生,最后他们归纳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差别点。最终得出结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并不是两个完全相反的过程,不能把两者看成简单的逆转。
  鼓励提问,启发引导讨论,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结论,感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感觉到成功的喜悦,也自然而然地促使学生进入一个“主动学习→产生疑问→努力解疑”的良性循环中。
  总之,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和探索探究性学习,无疑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要求的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所以,在生物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多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营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注重实践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加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探究性学习意识,积极参与调查研究并从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体系,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步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书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36.
[2] 《新世纪教师素养》,张行涛等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学科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4] 《中小学创造教育与教学实验探索》 上海教育出版社.
[5]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