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讲好故事”视角下学前教育 专业语言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
作 者:蒋 含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安徽 241000)
大
中
小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出来。在学前教育工作中关注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借助“讲好故事”的方式,丰富幼儿的思维体验与情感体验,有利于其理解能力与交际能力提高。关注故事的讲解,丰富幼儿园的活动,才能让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意义得以发挥,推进幼儿教育创新发展。 关键词:幼儿;语言;理解;表达;思维
前言
幼儿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加之生活经验不足。并不能快速理解长篇文字。在学前教育工作中,用讲故事的方式,提高幼儿学习语言,参加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重在让幼儿听懂话,并能把话讲清楚。在讲故事活动中加大创新,增强师生间的基本互动,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言活动中来,才能切实实现语言教育目标。
一、丰富故事内容,培养故事兴趣
故事内容的丰富,能够让一个故事在小朋友心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促进幼儿听故事的热情以及对表达欲望的提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要积极创新讲故事的细节,不断丰富故事的内容,让故事突破课本限制,走进幼儿心里。
《小蝌蚪找妈妈》是幼儿园故事中十分经典的一个,在讲故事时,教师不能只依托教材,要将个人语言丰富起来。其一,提高讲故事所用语言的生活性。像“小蝌蚪还很小,找不到自己的妈妈了,这是为什么呢?它们和妈妈之间发生了什么?如果你是小蝌蚪,你能认出自己的妈妈吗?如何去找妈妈呢?”用这样的语言,让幼儿在头脑中,通过想象的方式,将自己想象成为小蝌蚪,融入到故事之中,产生如小蝌蚪一样的焦急的寻亲心情。其二,提高讲故事所用语言的儿童性。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每讲到一个小蝌蚪认为的妈妈,教师都可以用“小乌龟与小蝌蚪长得像吗?会是它们的妈妈吗?”的语言,激发小朋友的学习兴趣。其三,提高讲故事所用语言的肢体性。给小朋友讲故事,不能只用口头语言,还要关注肢体语言的使用。一边讲故事,一边做对应的肢体动作。用形象的肢体语言,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让小朋友注意观察鲤鱼妈妈的肢体特征,乌龟妈妈的动作特征。一边讲着,一边做着,使故事更具有趣味性,小朋友更容易被吸引。
二、巧妙设置故事问题,促进故事互动
好奇,是幼儿的天性。在学前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合理利用小朋友的这个天性,在讲故事的同时,巧妙设置问题,让幼儿参与到故事中来。以往的讲故事活动中,教师在讲,幼儿在听,讲得好的时候,听得入迷。讲得不好时,不知所云。小朋友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也有互动的热情。教师要做的,便是利用教学技巧,调动起小朋友的好奇心与互动热情。根据故事内容,一边讲,一边提出问题。让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成为故事人物的评价者、故事情节的铺垫者,有利于师生互动的落实,更能让故事成为小朋友汲取营养的凭借。
像在讲解《风来了》这一故事时,教师要通过讲故事,让幼儿了解风的利与弊,引导幼儿辩证地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故事里,了解怎样做才能减少风灾,利用风可以做些什么。在开始讲故事之前,教师可以利用“风来了”这一题目提出问题,像“风来了会发生什么?”小朋友动脑筋去想,会分享出“树会摇动、走路要用力、大海中有浪花、作业本被掀起”等答案。此时,通过互动,幼儿已经与故事中的主要角色“风”更近了一步,在教师讲故事的过程中,更乐于积极融入。“风来了,树儿摇了,天气凉爽了,但风再大,山岭也不会摇晃,是真的吗?”讲的过程中,给小朋友抛出小问题,让小朋友去思考,会让故事讲变得更有灵魂。
除此之外,在讲故事时,教师可以考虑《风来了》这一课的科学性,利用实验与故事的结合,帮助小朋友建立科学意识。“风是很神奇的,有无穷大的力量,你看”用这样的语言引出实验。教师用注射器吹起一个气球,并用细绳扎好在吹气球的过程中与幼儿互动。教师:“气球有什么变化?”幼儿:“变大了”教师:“为什么变大了呢?”幼儿:“因为有气进入气球了”教师:“气从哪里来?”幼儿:“从针筒里来”教师:“那针筒里的气从哪里来呢?”幼儿:“从空气中来”。用实验与经验迁移互动的方式,给幼儿讲一讲空气的故事,让幼儿感受到周围都是空气,给之后学习与了解风的产生原因打下科学基础。“我们身边都是空气,生活离不开空气。风吹起来,像一个天然的电风扇,吹得人身心舒畅。风发起怒来,也是地动山摇,吹得满眼狼藉……”充满互动的故事,让故事讲得好,让故事内容好,也让幼儿教学活动的氛围好。在互动的过程中,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三、创设故事情境,促进故事演绎
故事情境的创设,会让幼儿有转移学习场地的错觉。与年龄稍大的青少年相比,小朋友更有表演欲望,他们想要通过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与观点。因此,在“讲好故事”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故事情境的创设,让故事在课堂中演绎出来。
像在讲解《找小猫》这一故事时,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戏剧式的语言活动,培养幼儿的语言理解力与表现力。同样的语言,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体会者表达出来,会传递不同的意思。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幼儿展示一张含有“伤心的猫妈妈”和“小猫”的图片,让幼儿进入到预设的情境,想一想发生了什么事情。借助图片,在情境中将故事讲完,促进幼儿听得出神,看得出神。再引导幼儿一起制作表演道具,选择个人喜欢的角色,为表演作准备。对图片中的语言进行增减,在表演前,自主创造故事,丰富故事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幼儿图片引导,幼儿在情境中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表演,有利于幼儿个人语言创造力的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多种方式推进故事教学环节的优化,促使对小朋友而言抽象的语言变得形象起来,树立有意思的人物形象或者主人公形象。在故事情境中,幼儿受到感染,得到教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仅能获得有用的信息,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实现语言能力提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单缘.基于故事结构的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研究[J].家长(上旬刊),2019,(12):125-126.
[2]伍艳明.故事教学法在幼儿语言能力发展中的运用[J].活力,2019,(23):177.
[3]林迎春.故事教学法在幼儿语言能力发展中的运用[J].教师,2019,(25):107-108.
[4]包保菊.以故事为载体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研究[J].文渊(高中版),2019,(8):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