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非遗文化进校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

“非遗文化进校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

作 者:侯忠秋 (南宁市第十四中学,广西 南宁 530000)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要素,是人类文化传承的精髓,正在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与保护。基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在学校开设有关“非遗”的特色课程,使“非遗”文化与高中美术教学工作实现完美的结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扬,使其在青少年群体中能够得到永续的传承与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传承工作奠定良好根基,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中美术;特色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发表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能够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的是,由各个群体或者团体、个人所认为的文化遗产的各类表演、展现方式、各类实践、知识系统、相关技能、辅具、艺术品以及文化场所。由于所在的环境、和自然界有所联系以及历史的改变都促使各群体、团体对于这种一代一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改进革新,与此同时还能够促使群体、团体以及个人获取其历史认同感,推进了多样化文化的持续发展,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为了促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再次增强,国务院办公厅在2005年出台了《有关增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近年来,通过我国相关部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支持,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的有关体系,创建了国家、省、地、县的四级名录体系。怎样在当地文化资源的普查、分析研究和文化的继承、创新等方面,不断地将其与教育文化这一功能相结合,促使积极的影响作用极大限度的进行发扬,这一难题是目前高中美术课程中所面临的不可逃避的课题。本文将高中的美术特色课程作为案例,分析研究了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实施。
一、高中特色美术课程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近年来我们可以纵观各种电视节目和纪录片,一些传统文化的节目越来越多,一些有关“非遗”的节目,如:《非遗公开课》等综合类节目、纪录片等,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扬在不断的加深。非遗的保护得到了大力的宣传,从当地政府乃至到社会各界,都慢慢认识到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的重要性。在电视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非遗”传承人年事已高,一些真正的“非遗”手艺人也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所以让“非遗”年轻化,在青少年一代代传承下去,就显得非常的必要。 
“非遗”就是要从孩子们抓起,从中学生开始慢慢发展渗透,充分发挥每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自身的优势,结合当地的“非遗”文化,从而形成自己专业的特色课程。指导中学生加入到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之中,针对当地民间的艺术产品不断进行研究、归纳、整合以及继承传扬下去,促使国家所建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运用、传承发展”进行不断的落实完成,以此来促进当地民间艺术活动的进行,服务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不只是每位中学生现实的选择,还是其所要履行的责任以及义务。
二、 结合本土平台,开发高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体系和实践研究
(一)因地制宜,开发本土特色非遗校本课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文化、历史以及精神所结合的产品,是最具珍贵的资源以及财产。将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继承传扬,促进其绵延不绝、代代相传,不只是每位中国人所要承担的责任,也是学校教育所要担负的使命,借助实施多元化的特色课程,推动艺术科研的进一步发展,促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
校本课程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结合本土文化才能变成特色,比如壮族的铜鼓、壮锦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比如宾阳的炮龙节,还有三江风雨桥、防城彩石雕刻 。可以结合课本和当地的民俗活动开展欣赏课、设计课、造型课、表现课。多姿多彩丰富的“非遗”课程,让学生在接受古老鲜活的非遗文化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在古老的“非遗”文化中添加一些新的元素,将其作为“非遗”文化继承传扬以及发展的基础。促使学生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体验、发扬传承,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代相传。
(二)与学校社团结合和走向社会的模式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为了丰富高中生的课外活动,学校每周都会开展社团活动,社团活动给“非遗”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将“非遗”文化与学校社团这两者进行结合,将其资源进行运用,找到当地的“非遗”艺人、传承人,让其作为学校社团的咨询者,以及相关特色课程的兼职教师,担任“非遗”课程的教育教学等相关的工作,促使学生接触本土的传统文化,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保护、继承与传扬,将新的血液注射到传统文化之中,换发新活力。
走向社会,即组织学生参与当地的博物馆、图书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部门,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等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传统节日当中所开展的民族活动、文艺表演等,由“非遗”课堂向“非遗”社会进行转变,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
(三)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学旅行
教育部在2018年8月下旬,出台了有关《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文件,强调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重中之重;之后发表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示纲要》有关的文件等,促进发展各个地区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研学旅行的特点就是,拥有综合实施活动课程的自主性、实践性等,并且能够促进有关活动课程宗旨以及价值的实现,有助于推进学生学习的方法得到改善以及其学习的主动性进行增强,都具有重大意义。学校可根据当地适当安排非物质文化的研学之旅,既能让学生亲身感受技艺,还让学生能够观赏到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作品,以及体验到文化的精髓。
三、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要求有关“非遗”特色课程的教师,除了需要拥有教师基本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之外,还要求熟练的掌握当地的历史、地域风情等。各学校还要求注重师资力量的培育,设立有关课程师资团队的培养计划,诚聘非物质文化的继承人及相关研究专家来对特色课程的相关教师进行交流和分享。定期安排相关的实践活动以及教学研究,力求能够将专业的师资力量培养出来。
学校作为青少年发展的知识摇篮,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传扬的根据地。基于各地区教育文化政府的大力支持,选择采用最有效果的举措,在教学的基础上结合了文化传承,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发扬,将此作为“非遗”保护以及传承的主要手段。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历史不仅构建了灿烂文明,还提供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而言之,当前人才培养体系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始终处在被忽视的状态,非物质文化遗传无法在培养新人中起到应有的积极影响作用,让人不禁惋惜与悲痛。对此,我们需要深刻地认识到,文化带来的影响力是无法用物质世界的标度来进行衡量与估计的,唯有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引下,积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视作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前进方向,方能够永葆文化精神的长盛不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迸发出生机与活力,指引中华儿女迈向幸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