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这无疑对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然而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教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目标和要求,高中生物教师要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设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多年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我认为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要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率,就得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每位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人的发展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教师在设计、组织和反思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训练,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人格建树和智慧生成。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强调通过丰富的生物实验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正面而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生物科学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其实这也反映出生物教师的“教学境界”。在当前生物课堂里,许多教师把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当作教学的一切,这样做是很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理解生物学的学科思维的。其实若能围绕一些知识点教师常能开展一些学生参与的活动,如引导学生分析相关的科学史实和科技新闻、生物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学生动手进行一些生物实验、野外考察等实践活动或者在课堂里围绕某个学生关心的生物学命题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开展辩论(如到底能否支持克隆人类的研究等)等,这样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能动性,又能为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多种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二、学生为主体,适时提问和点拨
如果把整个教学过程比作一台戏,那么学生是演员,教师就是导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唱主角,教师要心甘情愿地作好幕后的导演(甚至服务员)。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坚持启发诱导,民主教学,反对满堂灌。教师讲课离不开讲解,但讲解要富于启发性,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切不可在眉飞色舞的讲解中得意忘形,手舞足蹈的表演亦要适可而止。教学的成效,不但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居高临下的认识水平,深入浅出的讲解水平,而且取决于教师把教材、教案这些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信息传递给学生的引导水平。讲解旨在为学生指导正确的思考方向,启动学生自身的学习内驱力,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讲解不在多,而在于适时、适当。启发过早,学生后面的思考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启发过晚,之前的时间浪费过多;启而不发,启发和思考更是在做无用功,而且是浪费教师的感情和学生的表情。一个精确而适时的设问可以使学生脑海中掀起轩然大波,一个巧妙的点拨可以使学生从百思不解中豁然大悟。课堂问题要预先认真设计,不能临场发挥;教师设计的课堂问题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考虑学生实际,这样才能使他们通过思考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提高时间利用率。
三、注重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情感教育的激励和方法的传授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现代教育理论也告诉我们:教学是一个认知过程,其间紧紧伴随着情感过程。情点切入疲软或不到位,如教师讲课伊始,表情极度冷漠,板着一副“师道尊严”的面孔,课堂虽是鸦雀无声,但没有半点民主、轻松活泼、互相理解的气氛;对思维活跃、有个性而不墨守成规的“奇人”、“异士”,稍有冒犯,则横加指责、恶语中伤。没有心灵的自由哪来思想的自由,一颗恐惧的心怎会思索生物王国的奥妙、感受生命科学的真谛。如此教学,岂言成功?反之,若教师一上讲台,即面带微笑、充满激情、信心百倍、衣着得体、言语铿锵,势必能使学生为之一振,先声夺人。好的开端即成功了一半,看整节课无不声情并茂、跌宕起伏、节奏明快,情点把握自然和谐,学生岂有学不好之理?情感教育有熏陶性、感染性、非量化性,有强大的作用、重大的意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决不可掉以轻心。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在课堂中适时指导学生运用方法,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教会学生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的能力。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极其抽象、难懂,例如染色体组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理等,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想象能力,善于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例如在讲述染色体组的概念时,可以这样比喻:把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后剩下的五十二张牌看作一个细胞中的五十二条染色体,同一数字的四张牌看作同源染色体的话,所有的红桃、黑桃、方片和梅花分别相当于一个染色体组;介绍DNA的分子结构时可以把DNA分子与螺旋楼梯进行类比,把DNA的主链比作楼梯的扶手的话,那么DNA分子内部的碱基对就是楼梯的台阶。把抽象的生物学概念等一旦转化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了。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人们对某个问题有了兴趣,那问题就会像磁石一样吸引他,随时随地、自觉不自觉的引起他的注意和思考,甚至会使他忘记生理和心理的巨大痛苦,以百倍的勤奋、百折不挠的毅力去研究它,以达到清楚的理解。而激发学生的重要前提的课堂教学内容与丰富的大自然的优化组合,因此,教师应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如挂图、实物、实验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实物投影、幻灯片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积极思维、主动学习,就变得异常重要,这也是生物课的关键所在。我们知道免疫一节比较抽象,可以从器官移植说起,为什么手术成功了还必须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产生了欲罢不能亟待解决困惑于悬念,想立即学会而后快的感觉,就会全身的投入到学习中。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中“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在课的开始可联系生活实际设计这样的生活情景:桌面上提供3种材料—塑料纸、弹力布、普通纸。提问,若要用这三种材料来模拟细胞膜的结构,选择哪种材料较好呢?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回忆相关的生活常识,再联系将要学习的内容不难回答:弹力布。理由是:有弹力(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并且透气(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教师总结引导:弹力布由于没有生物活性,他与真正的的细胞膜的结构相差很远,那么真正的细胞膜的结构又是如何的呢?下面我们就沿着科学家的研究足迹来了解他们的探究历程。像这样以生活为信息载体的知识内容会让学生极易接受,而且会产生如下良性效应:
情景——好奇——兴趣——乐趣——志趣
五、引导探究,质疑式提问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最后也应用于生活。老师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有联系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教学中,老师可以向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我们吃的面包和馒头为什么会那么松软,与什么有关?(学生回答与酵母菌有关)接着提问:酵母菌发挥这种作用要有什么样的条件?大家都知道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那酒精是谁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这些问题的创设环环相扣,随着问题的一个个解决,最终引出本堂课的主要内容:酵母菌既可进行有氧呼吸又可进行无氧呼吸。这些探究问题的创设体现出老师在教学中就要以学生现有的生物知识为基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诱发学生对所学知识发生质疑最终提出有意义的探究问题来。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全面考虑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只要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改革、总结,就一定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高。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境界是永无止境的;教学是“塑造人”的工程,这个工程将耗费我们巨大心血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