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探讨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探讨

作 者:吴小真 (福建省南靖县第四中学 363601)

 摘   要:爱默生说: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习总书记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生命面前,我们应当按下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暂停键。可见生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生命意识旨在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对生命体产生一种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以及具有的生命情感和意志,人类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各种思想中汲取生命文化精华,建构个体的生命意识。作为新时代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依托课程教学,通过生命价值伦理观的培养、生命情感与意志教育,激励学生注重生命、尊重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高中语文;生命教育;生命意识
前言
语文学科与生命教育是紧密相连的。语文学科丰富的背景知识为在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提供了可能,语文教材随处可见尊重生命的素材,也有凸显生命责任的文章,通过这些,都能够很好地传播生命教育的理念。在当前这个浮躁的时代中,学生突如其来的自杀现象让我们教师“措手不及”,加强学生生命教育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正是源于此,笔者认为我们语文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生命伦理知识,培养学生生命意识,让学生在认识生命的学习过程中懂得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一、依托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语文,由于其丰富的内涵,在塑造学生的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运用教材及阅读材料,深入挖掘文本,让学生吸取生命精神的精华。在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很多传奇色彩的文章,展示了主人公对生命的追求与热爱。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令人震撼的心灵冲击,启迪人们自存高远、拼搏奉献、热爱社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活得充实、活得精彩......这些都是生命中的亮点,无处不闪烁着精彩的生命光华。如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就有《记念刘和珍君》、《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老人与海》、《雷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信条》等文章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生命渗透的好材料。因此我们应在教材中找到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体味、欣赏生命,并教育学生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并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
二、结合作者创作意图,渗透生命教育 
作者在创作文章时,常常将自己的生命意识贯穿在作品中,并对生命的态度进行有效的表达。因此,教师在语文课 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生命教育的同时,可以将作者的创作意图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作者的生命观进行全面、详细的了解, 对作者坚强人格的来源进行分析,进而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逐渐培养学生坚强的品格,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学习中、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例如,《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篇课文,作者帕斯卡尔就是用“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这个著名比喻所来体现的他对人生的意义的看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品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研究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对人生意义的解读中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三、探究文本主题,全面加强生命教育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的同时,应充分结合语文课堂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在对文本主题探究 过程中感悟其中的精神意义,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创作 观念,进而实施生命教育。由于当前的不少文学作品,为了 提升艺术性,作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常常采用含蓄的创作风格,将生命教育的主题蕴含在文章中,体现得不甚明显。 基于此,为了更好地进行生命教育,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深层次挖掘,积极探究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识和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时,整篇文章的主题就是在表达“爱”,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既要让学生感受父母不同阶段的爱,也要让学生了解父爱与母爱的不同,并且教会学生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重点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通过对比父母亲的爱,来重新审视爱,通过问题探究,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出“爱是一种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情感感悟,获得爱的真谛。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教会学生在享受爱的同时,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以此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热爱生活的态度。
四、引导学生直面死亡,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无疑都是最宝贵的,也是极为脆弱的。针对当前高中生群体中存在的自杀现象,教师在加强学 生生命教育的同时,应引导学生直面死亡,开展死亡教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而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死亡,树立正 确的生命观等。例如,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教师在 引导学生完成语文知识学习之后,可以讲述仁人志士勇于流血、勇于牺牲的伟大事例,引导学生进行仔细品读、深入领悟, 在无形中感受生命的伟大,积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其 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小结
总之,“生命乃素质之载体,没有生命,就没有素质。”我们不可奢望生命教育能够一劳永逸,更不可奢望生命教育可以解决学生所以心理健康问题,但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的细小环节中渗透生命教育,就一定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教会学生尊重生活、珍爱生命。
 
参考文献
[1]高珺珺.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28).
[2]田娟.高中语文教育中生命教育之初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