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以体验式活动为载体提高小学道德 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以体验式活动为载体提高小学道德 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作 者:龚上上 (广州市第七中学实验学校,广东 510000)

 摘   要: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诸多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体验式教学活动的实践探究,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探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性教学实施策略,积累了有益的经验。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改变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自主获得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体验式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统一,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活动;教学有效性
受到应试教育思想影响,教学改革的功利性取向导致教学实践出现了“为活动而活动”“为体验而体验”的形式化倾向,看似课堂热闹,背后掩饰的缺失学科思维和学生体悟的缺失。基于此现状,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增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丰富和发展体验式活动教学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析。
一、体验式教学活动相关概念解析
(一)体验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体验”的定义是:“通过实践认识周围的事情,亲身经历。”这个定义将体验放在实践中进行理解,着重体现了哲学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心理学中的体验则更加侧重于对事物的思考所进行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最终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探究的体验内涵各有差异,但最终体验指向的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的结果,不仅包括行为体验,也包括行为后的内心情感体验。由此,笔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将体验定义为以下两点:一是指主体在实践过程当中产生的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感受,二是指主体在行为结束后根据已有经验所获得的新的认知和情感。
(二)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以体验为核心的,根据体验的含义,设计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亲身经历活动的过程中探析知识,得到教学有效性发展。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已有的直接或间接经验进行的情感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既对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同时在体验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情感认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而引发情感共鸣,最终落实到行为上。体验式教学作为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性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只是知识学习的引导者,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或设计实践活动,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对已有经验和现学知识进行反思重构,并将这种重构后的知识落实到最终的现实行为当中。
体验式教学包括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体验式活动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验式教学的一种有效表现形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能够充分关注活动本身,通过综合考虑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情认知特点设计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体验式活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探析知识,获得成长。
二、当前小学课堂中存在“伪体验”的现象
首先,教师对学生情感体验重视不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为了达到知识目标的学习,虽然在课上想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想设计有效的体验活动,但实际实施时又会侧重于知识目标的达成,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记住知识点内容,体验教学停留在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例子,到底最终的情感体验是否达到则不得而知。
其次,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的体验活动情境不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验式活动情境的创设需要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体悟,强调的是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设计教学过程,但当下很多教师的情境创设并未能催发学生的体验动机,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最后,体验式活动设计流于形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嘴上说重视体验式活动设计,实际实践中却过分强调活动的形式,忽略了活动的有效性,课堂中不仅“换汤不换药”,导致体验式教学变成了响应新课改而走的形式流程,走个过场却起不到实际作用,同时教师体验式活动安排过多、情境的过快变化都会使教学节奏不稳定,显得有点杂乱无章。体验式活动过于形式化最终影响目标的达成,直接影响个体道德认知的有效提高。
三、基于课堂教学实际探析体验式活动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目标
新课改理念下,教师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组织体验式活动或探究活动的重要载体,班级学生的个性存在差异,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引导学生扩展学习活动,通过挖掘教材中与儿童息息相关的教材内容,找到教材中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资源,针对学生实际确定教学活动目标以引领课堂方向。在研读教材设计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避免抽象表达,结合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在活动中应该有什么收获确定目标。
以低年级《上学路上》这一课为例,教师在备课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了以下教学活动目标:知识能力目标层面,初步认识最基本的交通信号,学会利用交通设施保护自己;能够明白放学时应该注意方面,确立自立、自卫的安全保护意识。过程方法目标层面,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通过体验和探究,使学生自主建构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确立自立、自卫的安全保护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层面,初步懂得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感受身边的温暖,珍视生命。
(二)明确教学重点,设计层次化活动
在实施体验式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目标及学生经验等恰当选取活动类型和形式,合理安排课堂活动每一个环节以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情感体验和知识认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中设计了不同的主题,每个主题实现都需要多个活动环环相扣实现,不同活动有不同的侧重点,教师要能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设计有效的体验式活动。
以《吃饭有讲究》一课为例,在实际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四个活动:“活动一我会洗手”、“活动二我有礼貌”“活动三我会吃”“活动四这样吃好吗”。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第一个活动侧重引导小孩洗手的步骤和方法,第二个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吃饭礼仪,第三个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合理饮食、营养均衡,第四个活动规范儿童的饮食习惯。每一个活动完成任务,突出重点,实现教育主题的效果。在“我会洗手”活动中,教师就可以端一盆水,引导学生按照洗手步骤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这样,学生能从实践操作中获取真实体会,掌握洗手的技能要求。
(三)设计游戏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参与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学情境在不断变化,教师通过直观呈现唤起学生的想象和情感,也可以通过设疑激思引发学生思考,还可以以孩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创设活动提升其参与度。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性,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活动好动的特点,设计游戏化体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极大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说服力,促使教学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还以《上学路上》教学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交通标志后,采用游戏体验活动开展教学,通过精心设计“我会过马路”的游戏,将课堂模拟为十字路口,小组间的空隙就是横向和纵向的路面,地上铺设了斑马线,事先孩子们是不知道的。课堂中,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红绿灯的转换,既有图像又有声音,学生在课堂上真实地体验了一回过马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让学生在“玩中学”。活动后,教师“采访”了个别孩子谈感受,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马路上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不能有一丝的麻痹大意,否则闯了红灯是很容易酿成事故的。这样,游戏活动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孩子们遵守交通规则、学习认识交通标志、关注生命安全、珍爱生命的情感。
(四)呈现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可以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辅助的形式呈现案例情境,引导学生自由讨论,在角色扮演想象中积累经验。
比如,在教学《安全出行》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社会新闻中重庆公交坠江事件设计案例启发学生感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边采用多媒体呈现当时情景,同时用言语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因为一名乘客坐过站与司机争吵导致整车的人全部坠江,背后牵连的15个家庭支离破碎。看到这样的新闻,你想说什么?你认为在此次事件中都有谁有责任?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置身情境中,如果你是车上的乘客,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那名坐过站的乘客,你会怎么做?你们知道有关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吗?……通过情境和问题的结合,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探讨这一新闻案例,在相互启发和开拓思维的过程中产生心灵共鸣,最终促使学生明白交通安全无小事,若藐视法治法规,任何一个动作,一着不慎都有可能酿成大祸。所以我们从小要增强安全意识,严格遵守法治法规,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才能做到珍爱生命,安全而幸福生活!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课下设计相关安全出行的标语和手抄报在社区中宣传,在实践活动中引领学生内化知识,践知于行。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体验式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引,教师为学生提供体验式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验实践活动中,以学生的体验为主线,通过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目标;明确教学重点,设计层次化活动;设计游戏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呈现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等手段引导学生获得感悟,不断深化认知,最终获得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张晓辉.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体验式课堂的建构与探寻[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04):53-55.
[2]陈小红.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体验式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6):29-30.
[3] 沈勤学.道德与法治课需注重体验式教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2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