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对高中语文有效预习的探索与实践

对高中语文有效预习的探索与实践

作 者:沈相宇 (浙江省杭州市瓶窑中学 311115)

[摘   要] 对于预习,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 叶圣陶先生之所以这样重视预习,正是因为看到预习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有效预习的实施策略,成效和展望等方面对高中语文如何预习进行了探索和论述。
[关键词] 高中 语文 预习 问题 策略 成效

一、高中语文预习存在的问题
预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学习效果影响很大。但笔者发现,高中语文预习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有一项调查显示:普通高中只有17%的学生能够达到预习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师生对预习功能的认识不足,没有落到实处;二是预习作业形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三是预习作业与课堂教学实际脱节,没有真正发挥预习的功能。
二、高中语文有效预习的实施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对高中语文预习的有效实施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在实践中力图对高中学生语文预习进行细化指导,重视个体差异,落实有效预习,从而促进课堂效率和学生能力的提高。
(一)、有效预习的几种方法
1、问题预设法
预习就是要设计好怎样使学生开始接触新知识,而问题是预习的重要载体,它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是深入学习课文的切入口。教师可以围绕教学重点设计问题,让新知识“犹抱琵琶半遮面”,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这样既避免了预习作业的“清一色”和“流于形式”,又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预习答题的过程中,熟悉了教材内容,提前感知教材中的重点,也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
例如,《一个人的遭遇》中肖洛霍夫 “将叙述重点聚集在人的心灵上”,围绕“索科洛夫的眼泪”就串起了几个主要情节,因此可以设计以下预习题:亲人死去他为什么没有哭?领养凡尼亚他怎么就哭了?面对生活他又将如何哭?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能基本把握课文内容,同时又对课文重点有所思考,激起上课的求知热情。
2、批注评点法
初次涉猎课文,学生有阅读兴奋点和阅读期待。此时,他们的方法能够体现出个性,疑问也会有不少;他们的思维最原始,也最精彩。让学生自由批注,即将赏析文章落实到预习环节,让学生个性化地理解文章。
一般常用的批注有符号式、文字式、纲要式等。符号式批注即用各种符号圈划标记出重点;文字式批注有感想、质疑、联想、评价、补充等;而纲要式批注就是把学习内容结果分析、归纳与整理,提纲挈领地形成了一个阅读纲要。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教师可以选取一小段课文内容及相关的脂砚斋批注给学生欣赏品味,并让他们模仿这种批注评点的方式来预习这一课。这样,上课时学生思维活跃,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批注不一定完整、深刻,但却散发着生命的光彩,充满灵性,犹如粒粒珍珠点缀在文章各处。教师要做的就是捡拾最明亮的那些,再把自己珍藏的“珍珠”奉献出来,用“丝线”串联起美丽的“项链”。
3、超前感知法
学习自主性强的学生喜欢提前了解要学习的内容,提前完成老师的作业,他们尝到了主动学习的快乐滋味。所以,教师可让有能力的同学超前预习。
例如,诗词的学习需要多朗读,品味诗歌语言,可以提前几周让学生朗读、背诵,感受其意蕴。
必要时甚至可提前一个学期进行预习,比如假期推荐学生阅读下一册书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文。
有效预习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开篇预习法”、“网上预习法”、“专题搜集法”等等,合理使用能让预习变成自主创新、张扬个性的舞台。
(二)不同教学内容有效预习的具体路径
不同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征、基本要素和学习重点,在设计预习作业时要注意从教材特点出发,细化预习步骤,为学生设计好预习的路径,引领他们自主探究,保证了学生独立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这样既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学习规律,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1、现代文的预习路径
(1)记叙文的预习路径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预习时要掌握记叙的六要素,逐之课文教学的深入,预习延伸至事情发展的过程、事件的内容、记叙的详略、主要人物的特点、描写的方法、明显关键词句的含义,文章写作手法及作品主旨等。还可增加一些关键句的理解、感悟人物形象等方面的预习题,促使学生深入读文,“牵一词”,“动全文”。若是写景类的文章,预习时要理清按照什么顺序,分别写了什么。
例如《祝福》的预习可围绕 “三”字展开:三个生活片段,三次外貌描写,三个“祝福”展现,三次“叫她祥林嫂”,三次雪景描写,三次“我真傻,真的”,三次精短的议论……说说它们的异同及表达效果。通过把握关键词句的理解,促使学生更深入解读课文。
(2)议论文的预习路径
预习议论文可立足于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根据文章不同特点,运用不同路径。比如,观点鲜明而论证丰富的文章,可采用“自上而下”的预习路径,即整体把物文章,找出中心论点,再逐层梳理出分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而观点教隐晦或有多重论点的文章,则可“逆流而上”,逐步找到源头——中心论点。
例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可以设置如下问题:
“拿来”的观点是在那一段提出的,从那一段开始阐述的?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通过思考、解答这两个问题,学生就能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及其论证思路。
(3)说明文的预习路径
预习说明文,则要抓住文题,弄清说明对象;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把握说明内容;初步弄清说明的顺序;点明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初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等。
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的预习可以设置如下问题:
①标题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荔枝的哪些信息?
②阅读全文,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③摘抄课文引用的诗文,指明作者、出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除了引用外,本文还采用了哪些方法进行说明?
学生掌握了具体可行的方法,遇到同类型的课文时不再需要教师细致地设置预习问题,就能基本准确把握课文了。
2、古文的预习路径
文言文和古诗语言精炼、内涵丰富,所以预习时除了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释义外,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对理解课文的内涵很有帮助。
如,《六国论》教学,首要的问题是读懂文章,理解文意,否则一切就是无本之木。为此,学生设计时除了预习重要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现象之外,还应对作者及写作背景,韩魏楚以地贿赂秦、六国抗秦、秦灭六国等历史有所了解。
以上预习内容的设计,避免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也避免了课堂教学时间的高耗,使师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文学解读,进而提升学生的文本阅读的水准。
3、写作训练的预习
作文课的预习可侧重于习作材料的搜集、活动的体验,情感的酝酿等,教师应根据习作要求做出精心地安排与准备,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写人、事、物时,很多学生语言空洞,言之无物,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所以,应引导学生亲近所写之物,细心观察,指导学生会搜集信息,积淀体验到的切身感受,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
例如,苏教版必修一 “月是故乡明”课后写作实践:以“静听回声”为题,写一篇作文,主旨是表现对故乡的怀想。布置预习:写出你对故乡印象最深的五个片段(人、事、物);说明怀念他或它的原因;他(它)有什么特点。
这些问题的设计能勾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又通过聚集、放大,将回忆内容具体化,细节化。这样,学生的写作思路就能得以拓展,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正是这种体验性的写作,打开了学生思路,生成了写作内容。
写作预习的意义不仅仅为教学形式上的改变,它反映了一种以学生(人)为本,以生活(物)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要求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预习作业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做到有梯度、分层次,真正实现有效预习。
1、最低层次要求
面向所有学生的最低要求的预习作业应注重夯实基础。面对一篇课文,一般可分读、抄、查、感悟、质疑等步骤。读、抄、查主要是针对课文生字、生词以及古文的朗读背诵、背景资料等,而最后两个步骤难易程度要因人而异。
2、较高层级要求
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具有选择性的预习任务,允许学生在作业的数量、深度和形式上有一定的选择权,预习的内容要开放,既与教材内容相联系,又适当地延伸到课外,与学生生活接轨。作业形式要多样,激发兴趣,为学生提供“活”的更广阔的求知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施展才华的机会,在不同程度上体会自主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促进有差异的发展。这其实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潜能、心里特征等了如指掌,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量力而学,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四)在交流中分享预习成果
1、批改及时反馈
批改预习作业,旨在发现,从而引导教学,减少盲目教学中无意义的能量消耗。在批改中应特别关注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确保课堂上讨论的是真正的 “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反馈,也为以后的预习提出针对性的要求。批改还应成为师生间心灵的对话,用发现和赞美点燃学生自尊自信的热情。
对个别学生在选择作业时“求易舍难”的现象要进行干预,鼓励和指导其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作业,缩小学生间差距,提升预习的整体水平。
2、课堂及时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预习实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检查和评价,反馈到位方能提高预习效果。教师应把预习重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并为学生预习时产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创造交流的时空,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训练相结合,突破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预习的成就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益。
比如,教师可根据学生批注评点预习的进展情况,安排学生进行同桌间、小组内或全班的交流。教师起穿针引线的组织作用,有选择地对学生发言自然、灵活地作补充,做出精而简的疏导与点评,肯定学生新颖独到的见解,指出其观点片面甚至错误的地方;对于模棱两可、正误难辨的地方不轻易否定,与学生一起商讨,引导他们分析、探究问题。
3、课外展示交流
对于信息搜集这样灵活性较大的作业,还可通过课外展示的方法来交流。比如,可以将学生搜集的资料张贴在教室内专设的资料角,供大家阅读、欣赏。这样,学生自主预习的氛围会越来越浓厚,语文知识也会更加丰厚。
三、成效和展望
本研究经过多年的实施,得了预期效果。
首先,有效预习的实施促进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学生自信心的提升,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实践证明,课前预习使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有了目标,让学生思维的触角伸向新知识的深处,使学生逐步学会思考和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其次,为学生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课堂充满求知欲和表现欲。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课堂效率明显提高,课堂的交流进度加快,深度与广度也得到了保证。
第三,在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演教案剧”,而是随着学生的问题和挑战使教学深化,使课堂显露生机。
预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教学在继续,课题就在继续。如何建立有效预习的长效机制,怎样使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预习智慧,都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提升高中学生语文预习效率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苏玉霞,中学语文听说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2]黄越欧;在语文合作学习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