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古巴危机下的核均势观

古巴危机下的核均势观

作 者:练书敏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450001)

 

 
摘   要: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在人类存亡的危急时刻,最终双方相互妥协避免了战争的爆发。本文通过对古巴导弹危机的介绍以及核武器下均势理论的分析,得出核均势理论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有核国家的增加、国与国相互依存度不断的增强,如何正确地看待核均势理论、发展核武器技术在今天的国际关系中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古巴危机;核均势理论
一、核均势理论的含义与由来
均势理论在国际关系理论中来源已久,尤其是18和19世纪,均势理论在西欧达到了鼎盛,并受到了人们的推崇,其理论与实践主导了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均势理论体现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外交思想,它从抽象的人性出发,结合人们对权力与力量对比分析,来解释国际关系中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对于均势的定义,时殷弘老师写到:均势是指国际体系内国家(或国家集团)间权势的一种分布,它大致足以有效地阻止一个特别强大并意欲支配或统治国际体系的国家(或其控制下的国家集团)实现这种支配或统治。[1]汉斯·摩根索认为,均势表示由一定数量的自主力量组成的系统中的稳定状态。……它既是指一种力量分布的客观状态,又是指国家为取得对自己有力的均衡状态而采取的政策和行动。[2]一般来说,均势理论突出在一个多国的体系中,任何一个企图谋求世界霸权和主导地位的国家,往往会招来其它国家自动的,以联盟的方式进行的制衡压力。[3]从而达到一种威慑作用,促进世界的和平。
核武器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是速度是极快的。其发展是继热兵器、自动化机械装备后在军事领域更具影响力的武器。二战期间美国对日本进行了投射核武器的作战,这也是人类第一次把核武器应用于国家之间的战场。最终日本损失惨重,核武器的使用加速了太平洋战场的结束,而这次核战争的实践也向世界展示了核武器不可控制的杀伤力和毁坏力,在心理上更加的恐惧和谨慎;冷战期间,苏美为了追求世界的霸权地位,都将其作为筹码,从而开展了相互抗争的核竞赛,对核武器的狂热与执着已使得世界上的核武器拥有了把地球毁灭若干次的能力,核武器的运用令人恐惧。它仅用了20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打击力量,在时代发展的今天,核武器的巨大威力及其巨大的军事价值,使其成为核大国军事力量的支柱和象征。
核均势理论是伴随着核武器的出现而形成的一种均势观。这种均势下的和平是建立在等效核均势理论基础之上的,即对拥有核打击能力的双方来说,虽然存在着核武器数量上的差别,但是各国对于核打击的防范及承受能力同等较弱。这就意味着,发动核战争无疑是一场“零和”游戏,不存在作战主动与被动的区别,对于冲突双方甚至全世界都是无可挽回的毁灭。也正是因为对于这样毁灭的恐惧,才使得有核大国保持清醒与审慎,在行动上有所顾忌。冷战时期苏美之间拉开了紧张而又出奇稳定的马拉松竞赛,正是核均势理论在起作用,古巴导弹危机事件很好的论证了这一理论。
二、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及过程
(一)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为对付苏联的争霸意图,美国决定在土耳其部署导弹以威慑苏联,并在1962年完成导弹基地工作。导弹射程1800英里,打击目标涵盖了莫斯科及苏联的主要城市,这种挑衅的行为无疑对苏联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赫鲁晓夫曾多次公开谴责美国这种危险的行为,并警告美国苏联亦有与此相当的实力。
1959年古巴革命取得胜利后,卡斯特罗政府实行激进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进行土地改革,大规模地征收了美国人在古巴所拥有的农场和庄园;经济上抵制美国货物,积极倡导国民购买本国商品,甚至将美国在古巴的公司及财产收归国有,思想上不断发出与美国意识形态不符的言论等,这些措施和行为触犯到了美国的利益。所以,美国以提供经济援助拉拢古巴的计划也就泡汤,美古的关系迅速恶化,并开始对古巴进行制裁,受到美国严重威胁的古巴政府开始逐渐靠向苏联,以寻求苏联的保护和获取军事武器装备。与此同时,苏联出于冷战期间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也以支持古巴革命为理由,给与古巴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其主要目的是把古巴作为苏美对弈前线的一个“桥头堡”,为苏联获取美国的情报。
赫鲁晓夫表示:“美国人用军事基地包围我国,用核武器威胁我们,而现在他们就会知道当敌人的导弹对准你的时候是什么滋味,我们干的也不过是小小地回敬他们一下。现在正是美国人知道自己的国土和人民遭受威胁是什么滋味的时候了。”[4] 
(二)古巴危机发展的过程
为了报复美国在土耳其部署导弹的行为,苏联秘密与古巴达成协议,将在古巴建设中程导弹基地,作为对美国的回击。然而,由于事先没有合理的规划,缺乏对基地的考察和了解,很快这一秘密行为就被美国的中情局所发现,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立即开会讨论应付之策,决定对古巴海域进行封锁,导弹危机的序幕也就正式拉开。
1962年10月22日,美国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视下迅速拆除和停止在古巴进行的进攻性武器建设,其后,一方面美国在加勒比海领域进行全面的封锁,对进入古巴的任何船只都要进行检查,另一方面军事武器出动:大型海军编队集结、战略轰炸机、核潜艇以及战斗机进入备战状态,形成一条严密而又警觉的海上封锁线;与此同时,苏联的态度很是强硬,甚至高扬美国对苏联的警告是“子虚乌有”的污蔑,随着危机的不断升级,赫鲁晓夫召开紧急会议,指示苏联武装部进入备战状态,与美国针锋相对。赫鲁晓夫表示,如果侵略者发动战争,苏联必将给予其最强烈的回击。于此,两个手中都握有大规模毁灭性核武器的超级大国剑拔弩张地“朝着发动世界核战争走去”,一场灾难性的战争随时可能到来。
经过激烈而秘密的紧张讨论,肯尼迪与赫鲁晓夫之间互通信件25封,就危机的解决进行了谈判,尽管依然是讨价还价,令人惊喜地是这场危机竟然以双方的相互妥协而得到了和平的解决,全世界终于和世界末日擦肩而过。发生于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使人类空前接近于毁灭的边缘。
三、古巴危机下核均势的影响:
核力量使得苏美关系在冷战的大多数时间维持着相对的战略平衡状态,尽管双方都想打破这种制约与平衡,以实现自身战略的优势和利益的最大化,在核均势的影响下,最终双方放弃了直接的军事冲突,走向谈判。
一方面,苏美两国为了追求自身的战略优势,开展了大规模的核军备竞赛,实施核威慑战略,欲想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争夺军事优势是苏美两霸的既定方针,也是苏美争霸的核心。[5] 首先,苏美两国都大幅度的增加军费开支,尤其到了80年代,美国更明显地增加了扩军的步伐,势头上超过苏联,扭转了70年代中后期苏联强势给美国造成的不利影响;其次,在加强军备力量竞争的同时,重点加强了对高质量核武器的争夺。在新的军事技术领域更是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当然,苏美两国都没有完全打破大体两极均势的技术条件,从军事力量的角度看相当,谁都不能从现有的军事装备上占据全面的优势,所以,尽管数量上的增加不再有多大的意义,两者却是乐在其中。
另一方面,核武器的毁灭性使得苏美两国保持了一个大国应有的理智与清醒,为避免战争而不敢轻举妄动。从苏联领导人来看,赫鲁晓夫并不打算让危机的局势一步步的升级,而美国方面可是顶住巨大压力,保持了克制。电影《惊爆十三天》几近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美国肯尼迪政府高超的决策手段:危机爆发初期倾向于实施一次空中打击,到最终决定采取对古巴实施封锁的措施。在危机结束后,其实美国也没有再对古巴进行军事侵略。
那我们还要思考一个问题:核均势的威慑作用真的能够实现世界的和平吗?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其一,从均势本身来讲,是很难自动形成的。所谓的均势自动生成论是需要条件的,其中最主要的体现在结盟形式上,而结盟的实质并不是一种原则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的权宜问题。它会随着国家的需要建立或者失效。20世纪60年代的美苏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两极格局,因为两者之间势均力敌,可以说把世界划分成了两大阵营,联盟的实质是国家利益的需要,苏古关系亦是如此。在苏联一方,古巴的地理优势可以对美国造成威胁,因此古巴是苏联制衡美国的一枚棋子,苏联考虑的更多是自己的利益,它绝不会为了古巴去和美国打一场核战争。从苏联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开展与美国的谈判可以看出:出于内心对美国的恐惧,苏联谈判的要求也受到了限制,三国对如何消除危机的谈判进行的异常艰难。
其二,建立在核均势基础上的和平是一种短暂的和平。历史证明,均势体系的背后是军事实力的竞争,相互追逐、不断叠加。它就像云朵里的水蒸气,不断地积累,当超出临界点的时候,就是下雨天的到来。19世纪欧洲协调下的均势体系曾一度被认为是世界和平的保障,它就像神话一般固若金汤。然而,最终迎来的却是把人类带入毁灭边缘的两次世界大战。同样,核均势带来的和平也是有条件限制的,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作用也在不断地变化。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建立在特殊时期特殊的国际体系结构下,即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由于它们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地位优势以及对核武器带来的伤害了然于心,因此,就不会轻易地冒险使自己失去如此优越的领导地位。尽管表面上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激烈挑衅,内心都渴望相安无事,以妥协化解危机。
然而,时代的发展在改变。多极化的发展早已打破了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体系,核武器的垄断已逐渐被打破。随着有核国家的增多,核武器的威慑力量不断减弱;随着战争的伤痛被时间一点点的修复,人们对战争的记忆在不断的淡忘;随着对国家名誉和利益的追求,我们无法保证所有的有核国家都具有理性,而没有丝毫的冲突和两败俱伤的想法,或者是一时冲动。
四、古巴危机下核均势理论在今天的思考
(一)积极倡导“核裁军”,控制核力量扩散
核均势不能保障世界的和平。虽然在古巴导弹危机过程中,苏美一直处在火药引爆的边缘,但双方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不为一时的国家利益和个人得失所左右,在最后一触即发的危急关头保持冷静与理智,处理得当,留下了脆弱的世界和平。核均势有效地阻止了以军事手段对付大国力量不断变化的传统模式。但是,正如前面所说核均势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它与每个国家内部的要求、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国与国之间的意图、信任等多因素有关,一旦有核国家不断增加,核武器的应用就越不好保证,所以,对于核问题我们仍然要坚持控制有核国家。没有节制的使用权力会导致权力的无限扩张,甚至导致国际秩序的灾难与无序。等效核均势理论已经证明,有核国家在战略上的核力量是相同的,核建设应遵循精干有效的原则。
(二)完善联合国等有关核武器组织机构
为了应对危机不断升级带来的恶果,在古巴危机中,美苏两国都适时地建立危机管理应对小组,探讨危机解决的方法,充分发挥国家智囊的重要作用。两者的谈判更多地可以理解为默认和平下的策略上的谈判,以使得两者相互留有台阶,看起来都很体面。所以,也许没有任何一个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在内能够控制战争的发生,但是,不得否认这些组织机构的重要作用与价值。作为正义与非正义较量的论坛,作为国际社会意愿的象征,联合国无疑是制止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一道安全保护屏障。
(三)国际冲突面前保持理智与克制
战争本身就是追求和平的艺术。古巴导弹危机的和平解决令人唏嘘,但同时却存在着明显地合理性。尽管从表面上看,双方针锋相对,但在行动上却都是相当地克制。一个国家会坚持原则,为了国家的荣誉和利益去据理力争,甚至进行军事实力的对峙。但是,两个国家更加清楚核武器的使用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所以,最终,美国和苏联都希望在危机下逐渐缓和局势,以谈判解决分歧。核均势下,美国与苏联的对抗以军事、政治以及经济实力等绝对实力为基础。在当时特殊的两极国际格局中,两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接近,等效核均势更是相等的。所以,都不想打一场两败俱伤的核战争,妥协才是更加明智的选择。在今天国与国的冲突中,各方保持冷静与理性,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
参考文献
[1]时殷弘:《制衡的困难—关于均势自动生成论及其重大缺陷》,载《太平洋学报》1998年第4期.
[2] [美]汉斯·摩根索著,徐昕等译:《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第11页.
[3] 苏长和:《关于均势理论的几点思考》,载《欧洲》1997年第4期
[4] 赫鲁晓夫著《赫鲁晓夫回忆录》,张黛云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699页
[5] 史武卿:《苏美军备竞赛和军事力量对比》,载《国际问题研究》1985年第1期,第30页
[6] 徐隆斌:《古巴导弹危机第二阶段博弈》[J].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7年第6期.
[7] 王辉:《国际核秩序及其面临的挑战》[J].载《现代国际关系》,2018年第6期.
[8] 谈文虎:《等效核均势与信息战方略》[N].载《现代军事》,1997年5月.
[9] 史武卿:《苏美军备竞赛和军事力量对比》[J].载《国际问题研究》1985年第1期.
[10] 时殷弘:《制衡的困难—关于均势自动生成论及其重大缺陷》,载《太平洋学报》1998年第4期.
[11] 章一平:《从均势制衡的难题看多边主义的兴起》[J].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4期.
[12] 李义虎:《均势演变与核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3] [美]汉斯·摩根索著,徐昕等译:《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4] [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等译:《大外交》[M].海南出版社,2012.
[15] 沈志华:《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