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单元课时内容整合谈有效备课 ——以整数的运算律单元为例
作 者:孙 丽
(山东省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金东小学,山东 烟台 264006)
大
中
小
摘 要:新课标指出:新的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为主体,尊重个性差异。教师要落实好新课标精神,必须重视备课过程中的个性化设计,在备课时要树立结构思想,了解一节课在这个单元的作用,一个单元的知识在整个知识领域的地位,强化单位知识的结构意识。“读”好教材,合理灵活地使用教材,提高备课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现以整数的运算定律单元为例,从单元课时内容整合的角度谈谈有效备课。 关键词:备课;课堂教学;运算能力;数学思维
青岛版教材(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呈现的五大定律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掌握定律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体会运算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运算经验。
教材中本单元内容及顺序是这样安排的: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3课时;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2课时;乘法分配律3课时;根据以往的教学情况我发现,这种先学结合律再学交换律,结合律和交换律前后学习的安排,增大了学生思维的跳跃幅度,学习起来相对困难。我们都知道备课要从学生出发,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愿望,通过备学生,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使教材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这样才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通过学情和教材的有机结合发现:交换律和结合律相比,交换律学生学起来更容易。加法的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之间,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间前后衔接更紧密,分类标准更清晰。基于此,我重新调整了课时顺序,整合了教学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加法、乘法的交换律
第二、三课时:加法、乘法的结合律
第四、五课时:乘法的分配律
第六课时:单元复习
根据课时内容的重组,对学生进行了知识前测,依据前测情况确定了学习中的重难点。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及结合律认识不难,重难点应放在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活动经验的积累上;乘法的分配律通过观察算式特点也有初步的感知认识,重难点应放在规律的感知和算理的提炼上。
根据单元的知识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基础,在课时教学中我主要通过设计问题串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学习体验、积累学习经验、进行迁移运用等。学生在真正学习中习得了知识和技能的路径,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下面以“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备课为例,说说我的教学实施过程。
一、情境呈现,感知特点
足球比赛中,甲队上半场进2个球,下半场进1个球,整场比赛一共进几个球?(呈现情境图)
生1:2+1=3
生2:1+2=3
师:观察算式,有何发现
2+1=1+2
师:请你写出几个具有此特点的等式。
二、观察算式,探究规律
师:你能概括一下这种算式的特点吗?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三、总结规律,构建模型
1.师:谁还能用符号或字母表达一下?
○+□=□+○
a+b=b+a
学生经历了具体的数值计算到文字描述、符号表达的过程,理解了加法交换律的本质,建立了加法交换律的模型
2.猜测:减法、乘法、除法中有没有交换律呢
学生由加法交换律的学习方法类比到减法、乘法、除法中,进行自觉探究、验证活动,从而建立了乘法交换律的模型。
四、应用结论
回顾以前学的知识,哪些地方运用到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通过勾连旧知发现,在加法和乘法的验算中都运用过这个规律。
把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设置为本单元的起始课,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主要是:情境呈现→探究规律→构建模型→应用结论。此流程成为了获得本单元知识技能的通关卡,其他内容的学习都按此流程进行。虽然流程相同,但每个内容的学习方法着重点却不尽同: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主要侧重的是学习方法的孕付、体验;加法和乘法的结合律主要侧重学习方法的经验积累;乘法的分配律主要侧重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总复习则侧重复习方法的总结提炼。相同的学习路径和多样学习方法的完美结合,实现了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本单元整体性的体验学习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地步,积累了乐学、会学、勤于反思的活动体验,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本单元课时内容的整合使我体会到:备课一定要在尊重学生、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单元目标,整体设计,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才节时省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备课才是行之有效的备课。
参考文献
[1]借助单元整体,形成知识体系[J].魏敏.数学教学通讯.2019(34)
[2]数学“小单元”的教学思考[J].许卫兵.教育科研论坛.2008(01)
[3]小学数学教师备课资源整合策略研究[J].李瑞婷.教育现代化.2019(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