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定难点、找切点、抓准读、写结合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作 者:黄应花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云谷小学,福建 泉州 362000)
大
中
小
摘 要:在传统的应试教学中,小学语文课堂里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语文科目具体教学过程的开展。结合这些问题,以及实际的操作情况,也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当前的新课标教育理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广开思路,帮助学生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
前言
实际上,在当下的教育教学中,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关注点已经不仅放在学生对课本教材的掌握上了,而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激发与促进。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听说读写本就是一体的,相互依存而又相互促进,尤其是读写,更是相辅相成。小学语文教师要善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能够以阅读能力的提升带动写作水平,以写作水平的提高促进阅读能力,进而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需要能够在语文课堂中定难点、找切点、抓准读、写结合,本文就围绕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更好地展开读写教学进行讨论,为各位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一、促进读写紧密结合
在过去的教材内容上来看,仍然是以课文为主,写作一般情况下是放在单元最后的部分,这是具有比较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安排。但是,作为教师,要妥善理解教材的编写初衷,并对当前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方法有全新的理解。要想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不要再认为写作的教学任务只能放在单元结束后。而且,教师也要改变自己的评价体系。在诸多改变中促进学生的读写兴趣的提升,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在此,教师要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注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将读写结合,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进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抒发欲望。比如,在进行完《山中访友》的教学后,学生阅读完作者笔下的文字,了解了作者的心情,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在校园里走一走,尝试仿写一篇《校园访友》。此外,教师还要加强学生阅读的习惯的培养,促使学生在写作时能够有更加丰富的素材。
二、挖掘教材结合聚点
教师首先要了解的是,让学生学好语文并非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在教学中要懂得遵循循序渐进的道理,那么在此,教师就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挖掘出可进行读写训练的结合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得,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还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比如说,在进行《珍珠鸟》文章的学习时,为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进行疑问式的导入——“同学们有没有去过动物园呀?在动物园里见过什么小动物呀?有小鸟吗?”,注意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限制,“小”“鸟类”等,在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想要表达自己的经历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表达,随后引出文本“见过珍珠鸟吗?为什么叫珍珠鸟呀?”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后,学生便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这样一来,学生的大脑思维也能得以激发。再比如说,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新旧知识,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教师也可以这样做:学习《望庐山瀑布》时,让学生思考之前是否有接触到哪篇文章也有讲到“瀑布”,通过提示,学生会想起叶圣陶先生的现代文。在此,就可以让学生去联想这首诗歌和现代文章的异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课后,教师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我们学过的这两篇文章写一篇续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抓准文本进行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明白,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读懂,培养学生的体会、了解和赏析、评论的技能,在这样全面性技能的帮助下,学生才能够进一步读懂文本,进而再尝试去根据文本去模仿写作。在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让他们的阅读热情得以激发,还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表述自信。小学阶段,并非让学生记住什么知识,更重要的是去积累,去形成习惯。尤其是在低学段中,学生要积累词汇;而中学段的学生要积累其中美好的词语以及比较美好的段落句子;高学段的学生则是在此基础上,使用不同的渲染效果加强表达。故此,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都要予以不同程度的重视,进而予以指导,久而久之,学生也变能够有更深厚的积累,在语言文字表达过程中,也就能够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四、引导学生读写结合
教师还可以在组织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的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比如可以让学生在摘抄积累的语句和词汇后,加深一些感悟,这个任务不能当作作业,要让学生明白,老师能够通过这些记录了解自己最近读过的文章,读完之后的感悟。而后,教师也要加上一些批注,进而能够和学生在书面上形成交流和沟通。
在学生积累并加批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认真思考这句话是好在哪里,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自己的表达,思路也会更加清楚。“读”是积累的过程,“写”是输出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读写结合,进而体现语文课堂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也强化学生能够将语文的习惯运用到生活中来,让学生能够学会语文、会用语文,也全面提升学生们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潜力,为日后的深入、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众所周知,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在培养小学生们的读写能力的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己,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中持续更新理念,真正切实地做到把学生语文知识积累、素质提升以及创新能力培养放在课堂的重要目标中。在结合教材的基础上,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爱上语文,会学语文。由此,才能真正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 王艳春,王育宏.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8):248,250.
[2] 胡玉石.小学语文开展读写结合的有效尝试[J].神州,2020,(12):189.
[3] 郭妮.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J].青海教育,2020,(4):37,42.
[4] 张红红.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25):55-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