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与策略
作 者:王 涛 许亚丹
(安徽省六安市清水河学校,安徽 六安 237000)
大
中
小
(本文系安徽省电教课题《信息技术促进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策略研究》研究成果,立项编号:AH2018104) 摘 要:语文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语文的灵魂。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语文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试图通过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古诗词教学和语文实践活动四个方面,探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与策略,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语文课程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科是关乎心灵成长的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在准备修订,参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定位,其中一条就是“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编者精心选取了不少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目。教学中,我们从挖掘教材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入手,帮助学生找寻文化之根,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练就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一、识字教学——一字带一组
汉字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是培养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的载体,无论其形式还是构造,都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通过研究汉字,追溯汉字的根与源,了解汉字背后的图画,把对汉字的感悟升华为强大的精神力量。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中高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汉字本身具有文化性,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不能将汉字看成孤立的个体,要兼顾汉字自身和汉字之间的文化联系,从一些熟悉的字入手,或立体识记,或同类拓展,或追更溯源,这样才能增进对汉字的理解,提高孩子的识字写字兴趣,感受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汉字的构型具有系统性,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引导学生按部件意义进行分类,形成类聚体,在掌握字族汉字的特点基础上归类识字。相同部件的字大都表示同一类事物,抓住了部首,就可以“举一纲而万目张”,进行类推整理,由识记一个字轻松带动识记一组字,能大大提高识字效率。这样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汉字本身的文化,建构起汉字学习的思维,掌握汉字的学习方法,从中感悟汉字所蕴涵的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激发学生对古人的智慧的赞叹。教学中,教师将学习汉字与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的文明结合起来,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资源融进课堂教学,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嵌进他们的大脑,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产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向往之情,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二、阅读教学——一篇带一本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不少课文都是来自于名著中的选段,如选自林海音的经典名著《城南旧事》的《冬阳·童年·骆驼队》,选自萧红《呼兰河传》中的《祖父的园子》,选自《史记》的《将相和》等;还有许多涉及到四大名著的《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等。教材中这些单篇或节选的文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是学生学习规范语言文字的典范,是学生必备语文能力培养的凭借,是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书的引子。它不仅承载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而且在通过对课文学习的过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这类课文,教师一定要以此为引子,带领学生读相关的文学作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多读书,读整本的书。小学语文教材节选型的课文就是学生学习的“引子”,这样发挥“引子”的功效,由节选引向长篇,有选篇引向整本。通过对典型课例的研讨,我们发现“一篇带一本”的阅读教学方式,使教材变得厚重,今后我们还将尝试其它的“连带式”阅读方式,如:一篇课文带一位作家的作品阅读,一组课文带一个主题的专题探究等。通过“连带式”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诗词教学——一首带一类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它历经千年淘洗,流传下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DNA。八十年来,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统编语文教材根据课标的选文要求,从一年级开始就选编了古诗文,六个年级12册课本共选优秀古诗文129篇。编者还根据古诗的主题、深浅度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安排了送别诗、思乡诗、爱国诗、写景诗、抒情诗、哲理诗、托物言志诗等等。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内容特点,结合课标推荐篇目,精读一首,带读一类,丰富其文化底蕴。
中华民族历来珍惜友情,崇尚友道,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挚友离别之感,牵动无数人心弦,离别是古典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教学这类古诗,首先让学生猜一猜古今送别诗究竟有多少,然后告诉学生:《唐诗鉴赏辞典》中称“不计其数”,从先秦的《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词元曲以至明清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
四、语文实践——一项带一类
语文课程是母语教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结合语文实践活动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传统节日无不渗透其中。作为教师,要学会创造性使用教材,将语文教学与传统节日文化无缝对接,结合教材中传统节日文化元素,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借助文本资源,探寻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历史渊源,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课堂成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当然,除了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外,我们还利用微信、QQ等现代信息传播方式,延展传统文化的空间。如我们有针对性地利用微信群进行交流与分享,实时,适当、适量推送、分享和交流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文字、音频和视频等资源,用他们感染孩子,熏陶孩子。
以上只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一些尝试,如何把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层次、有系统、有广度、有深度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进而内化在学生的基本素养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能绽彩流芳,仍然是我们今后将为之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瑞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中国教师》 2018.5
[2]朱瑛.小学语文“1带N”涟漪型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8.4
作者简介
王涛,男,本科,主任,六安师范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