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十中学 553000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课堂教学以教师讲得清、学生听得懂为主要评价目标。偏重最终规律、结论,而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将遭到淘汰。创新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创新的要求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具有积极探索、勇于开拓的心理取向和精神状态,善于发现问题,能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本文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于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尝试。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化学学科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对化学知识及规律有着强烈的拥有欲望,同时极力想将所学、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就可能激发出创新潜能,产生出创新欲望。为了培养这些动机,教师可以通过化学实验的色、态、味、光、声集于一体,以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高中化学中的钠、钾、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钠、钾等的焰色反应,镁条在二氧化碳和氮气中的燃烧,铝片在常温下与食盐水的反应,铝热反应,二氧化碳等的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银镜实验,震荡反应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能起到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例如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来激思激趣;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通过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数值的修正等化学史,来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
二、设计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惊讶和问题开始。”创新教育的教学过程,当以引起学生发现问题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用问题去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学海里遨游,学生面前始终展示着众多的未知领域,以此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培养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比较不同条件下电流强弱关系;如学习NO2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制NO2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NO2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须有改进。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爱因斯坦讲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能力是思维力的核心,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培养想像能力,要学会联想。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
三、激发学生化学科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新学习的第一动机,是创造力的原动力与维持力,是创新的正催化剂。心理专家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神经的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无关则处于抑制状态。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本身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愿望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化学与自然、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优势,联系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最新技术,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情境,唤起学生为之奋斗的强烈欲望,是行之有效的。因为让学生亲眼看到化学造福于人类的事实,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认识到毕业后无论升学深造还是做工务农,行医当兵都离不开化学,从而增强自己对社会的神圣使命感。例如在学焰色反应时,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炒菜时不慎将食盐溅在火焰上呈现黄色的事实,增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生急于想知识原因的条件下,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做完钠、钾离子的焰色反应试验之后,又补充做了锂、钙、钡铜离子的焰色反应试验,用色彩鲜艳,明亮绚丽的焰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接着又利用教科书中的彩图给同学们展示美丽的焰色,尤其是五彩缤纷的节日焰火更可使学生享受到通过学习化学获得的美感。
四、组织课外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课外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途径,通过化学课外活动,能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展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化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化学小实验、小发明的设计和评比,可以是化学小论文、小调查报告的撰写和评比等。例如,要求学生设计一个证明蜡烛成分里含有氢的家庭小实验,学生会积极寻找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又如,根据木炭具有吸附能力的性质,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家庭小净水器等。根据校外河流白色污染严重,布置学生撰写“白色污染调查小报告”,让学生利用双休日或寒暑假,通过实地查看、网上查询、向家长或有关人员询问等方式,整理资料,从白色污染的危害、白色污染形成的原因、减少白色污染的措施和建议等方面,写出调查小报告。通过这些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报告、小论文的形成和评选过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展示,实践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作为教师应体现在恰当地处理教材,创设让学生主动构建新知的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着力于学生创新精神、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真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