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中学古诗词教学略说

中学古诗词教学略说

作 者:彭 纪 (江西省鄱阳县凰岗镇林桥学校 333138)

古诗词是古代文学阆苑中最馥郁芳香的一块园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感情的一个重要文体。从古至今,它滋养了无数读书人。而在当今的课堂上,为了不破坏古诗本身所蕴涵的美,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竭尽心力地研究着、探索着。本人在此从理智感的角度,对古诗词的教学略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与人认识成就的获得、需要和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索追求及思维任务的解决相联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感染、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一个特殊的认识活动。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追求真理的情趣,不断地将学生引入古诗词境中。
  古诗词中很多精湛的语句在日常生活用得非常广泛,借助这些耳熟能详的巧句妙设下悬念,激发学生好奇心,或辅之以多媒体,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兴趣。因为古典诗歌高度凝练的语言就是一副优美的画卷,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空,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以图画的形式,使许多难以用语言传达的或抽象的内容得到形象化的展现,帮助学生激起强烈的情感体验。这些内容,完全可以凭想象,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强烈的色彩对比,或明或暗的景物渲染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情怀。唐朝诗人王之焕的《凉州词》所描绘的荒凉苦寒的边境,黄沙弥漫,杳无边际,看不到一抹草色,一簇青苔,听不到一丝笑语,一阵蛙鸣。触目所及的是血红的残阳、危峭的高山,纵横的乱石,孤兀的戊楼,一派边塞苍茫景色!当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中,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时,可以利用理智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细心地投入到文章的意境中。
  欣赏诗词优雅的语言离不开朗读。诗是一种语言精炼,节奏韵律和谐,感情色彩强烈的文体。诗人的感情和诗歌的韵味往往通过反复吟唱表达出来的,因此,诗歌教学强调多诵读。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而人的情感往往又是波动起伏的,带有节奏性的。艾青说:“诗必须有韵律,这种韵律,在‘自由诗’里,偏重于整首诗内的旋律和节奏,而在‘格律诗’里,则偏重于音节和韵脚。”中国的古诗很讲究韵律、节奏,极具音乐的美感,这种美感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把握诗歌的情感,必先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其最好的方式就是吟诵。而诵读最常用的是熟读成诵。多读,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古诗句式韵律齐整富有,内涵丰富,在诗中整体感知,在诗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要引导学生在鉴赏过程中深入思考,仔细玩味,感受领会其丰富的意蕴美,学习过程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副鲜明生动的图画中,借用独钓江雪渔翁形象,寄托了诗人不向恶势力妥协,不改变自己意志的孤高清傲的情感,抒发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与苦闷。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诗人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之情。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了解了两位诗人生平仕途的基础上,嚼其味、寻其旨、通其情,便会增添丰富的审美情趣,景仰柳宗元刚正不阿的品质,理解韦应物恬淡忧时的情怀。因此,学生在古诗的学习中惊讶于诗人所处的环境,陶醉于诗的意境中,达到移情冶性的目的,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
  诵读要注意联系扩充,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或通过总结归纳古诗词中相同(或相类似)的叙述、描写、抒情的句子而引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在总结归纳山、石、水,花、草、树,喜、悲、愁……中引导学生领悟、体味我国古诗词的魅力,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又可在对比诵读中提升感情能力。以“水”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所学过的诗词中有关写水的诗句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李白笔下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孤帆远影碧空尽,惟尽长江天际流”,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王维笔下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新秀丽;王勃笔下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美丽如画;苏轼笔下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倚丽可爱……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水”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清明透彻,那样的可爱。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自己置身于优美的诗句之中,去细心体会古诗词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些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学生在吟诵诗文的过程中惊讶于风光的秀丽,自然界的魅力,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生。
  人在理智感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事物的爱憎分明,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激励着青少年不断成长,努力奋斗。语文教育工作者带领学生在继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同时,应使之感受古诗词内容、古诗词所表达的情境,还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讨:为什么古人能写出这些意境悠远的诗文呢?大自然在这里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呢?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要让学生懂得,在古诗词中,自然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对象,成了诗人情感外化的表现体,缺少了自然环境,作者就无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无以激发自己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无“海”,则不能抒发作者“吞吐日月”、一统江山的豪情壮志;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没有那亭亭荷花,惊飞的鸥鹭,就不能表达她对生活那份执着的热爱;没有“枯藤老树,古道西风”就不能抒发那天涯孤旅之情……是环境孕育了诗人,是诗人赋予环境以生命。通过拓展探究,加深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通过古诗词教学,应该把古诗词中丰富的情感内涵挖掘出来,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滋养、人生的启迪,将学生获得的价值观、信念组织到一个内在的和、谐的系统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通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杨炯的《从军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诗歌的教学,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古时的人们尚且有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襟怀;尚且有着将国家的前途、命运置于个人的安危、荣辱之上的高尚节操,难道今人可以只顾个人享乐,成天生活在安乐之中吗?通过古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使中学生能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一点一滴地受到情感的渲染、人性的陶冶,获得对人生的一些感悟;使学生受到人格教育,爱国主义的传统教育;透过古代诗人面对的恶劣环境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