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结合我们目前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我认为其改革应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方面下工夫。要想大幅度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起,开发他们的智力进而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 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最重要、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九年级化学是化学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问题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推进剂,适当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氛围,巧妙地创造情景,合理地设置问题,让学生处于期待、困惑的心理状态,能有效激发并维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例如,在学习铁的性质时,我们将教材中铁钉生锈演示实验先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回去做,到了上这一节课时,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让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实验结果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请学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再进一步讨论“你认为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你能有办法防止生锈吗?”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很快就理解了铁生锈的原因并对铁器防锈的方法也有了较深的了解,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生活的能力。很明显,这一课堂改革提高了课堂效率,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提高学习效率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乐学心理刚接触化学的学生,开始会对化学很有一些兴趣,尤其对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感到有意思。但当他们学到化学术语、基本概念和元素符号时,常会感到枯燥乏味、抽象难懂,往往会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从而走向一个误区,这样就有可能会使其原有的兴趣一点点的丧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并且保持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和突破九年级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可以及时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讲化学家的趣事怪谈,谈化学学科的发展和形成,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化学奥秘的,如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向学生讲述熟知的学科和化学学科的联系等,讨论现代化建设和生活与化学的密切关系。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工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授课理念,充分利用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最大动机。
三、巧用生活中的化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在教学中,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融入真实的情景,加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给化学教学找到生活的原型,让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学习化学知识。
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加点调料,善于捕捉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化学现象,就能有效避免“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循环。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的目的。比如在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分子概念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一想一些日常生活现象中的“为什么”: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为什么湿衣服在太阳下很快就能晒干?为什么衣服干了以后会有白色的痕迹?为什么把盐放在水里不见了,水却变咸了?为什么一体积的水混合一体积的酒精后体积总和不等于两体积等等。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分子的存在和分子的性质。又如在讲授“水”时,很多同学对烧开水锅和盛开水的热水瓶形成的水垢不理解,因为我们饮用的是清澈透明的水,根本看不到有固体颗粒存在,却为什么会形成水垢呢?这时,我们可以用一个烧杯,取半杯的自来水,往水中滴入少量的肥皂水,用玻璃棒搅拌,很快我们会看到水中出现悬浮物。对此我们就跟同学们及时讲解硬水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什么叫做硬水,硬水有什么危害,怎样才能软化。这样学生就能体验到解决疑难问题的成功与快乐。
四、适当的激励
《课程标准》不光提出了教学方面的要求,还对改革课堂评价体系提出了要求: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化学课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特别强调了,要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外在诱因和压力作用。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培优补差工作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有事实表明,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补差,首先是“治懒”,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家庭作业拖拉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请差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二是给他们板演的机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三是课堂作业堂堂清,教师要严格监督,不给他们抄袭的机会;四是不能让他们有拖拉家庭作业的机会,一经发现及时进行批评,并严格处理。
总之,有效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于有效,主阵地在课堂,而要完成“轻负高质”的新课改目标,作为具体实施者的教师应当科学理解有效课堂教学的真谛和内涵,为有效课堂教学作出不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