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相当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发和利用。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20世纪初,欧洲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他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由此可见,让学生产生兴趣是多么的重要。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以下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利用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新教材的教学致力于使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层可能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教师在知识巩固这一环节中安排游戏活动,让学生把学到的适应应用到模拟现实的各种活动中,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兴趣,一种学有所获的快乐情感。如:一年级上册10以内加减法课尾的各种游戏:《物体分类》动手搭出喜欢的东西;下册《小小养殖场》的猜数游戏,《动手做》的剪一剪和拼一拼,《去商店》的小百货游戏等等,我都组织学生学习,鼓励小组成员之间充分交流、配合,经过共同努力完成一次次的任务,使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当下课铃声响声响起时学生都有“课已终而未尽”的感觉,而对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教师则可以通过增加问题的难度,引导他们独立,深入地思考问题,培养其解决深层次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并保持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使用学具,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调动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兴趣。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再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又如:利用学具操作,学生将圆柱侧面转化为原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面积公式。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指出,通过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疑问性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的设问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提问要避免随意性,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适时,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用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我不是采用在空圆锥里装沙实验的方法,而是提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都可以用一个什么公式来求它们的体积?求圆锥的体积能不能用底面积x高?如果用圆锥的底面积x高求得的事什么?”这样就自然沟通了圆锥体与圆柱体的联系,然后借助教具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要求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很自然地得出了只要知道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就可以求了。
四、丰富情感体验,形成积极态度
在课堂学习中,如果缺乏情感参与,就感觉不到情感魅力。品尝不到情感体验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是缺乏灵魂与活力的学习。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数学教学使学生饱受挫折而与成功的喜悦无缘,学生也就不会喜欢,更谈不上“终身学习的愿望”了。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数学教学中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的分析,只有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才有可能在体验成功的愉悦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形成积极的态度。数学课堂中要使学生学会按自己的意愿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用数学逻辑的精确性、数学概念和结论的确定性以及推理的规则等,使他们自觉地遵循思维规律、规范思想形式,调控自己情绪、情感发生的强度,保护健康适宜的情绪状态投入数学课堂活动中。数学知识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来掌握,数学思维品质、数学能力也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来培养,只是教师要特别注意准确把握好训练的时机和训练形式,要讲究科学性、层次性、艺术性。
五、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最喜欢上的课是音乐课,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数学题大多都枯燥、单调,用音乐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学生最喜欢并学得又快又好的方法。
如在教学《相邻数的认识》时,我用学生最熟悉的《找朋友》这首歌来加以巩固认识,请学生围成一个大圆圈,每人各自拿着一张从1~10的数字卡片,请一个同学出来找朋友,其余同学齐唱这首歌,伴随着“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歌声,请出来的同学找到自己的朋友,接着交换角色,继续游戏。通过这种音乐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到数学知识。
总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之舟,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了。然而兴趣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个性品质,学生的兴趣的形成和发展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工作态度密切相关,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和蔼可敬的形象,才能达到课堂上一呼百应,配合默契,这样的课,教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