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聚力“四化” 让教育驶上信息化“快车道”

聚力“四化” 让教育驶上信息化“快车道”

作 者:夏 金 (福建省福清市城关小学 350300)

 

 
基金项目:福建省电化教育馆课题《信息化环境下个性化学习的模式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KT1402。教育部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2020 年开放课题《“读思达”教学法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项目编号:KCX2020056。福清市教师进修学校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研究》,项目编号:FQ2018XX29。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研究》,项目编号:FZ2018GH080。福州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2018年立项课题《智慧教育环境下个性化学习研究》,项目编号:ZDJ2018B16。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驶上快车道。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借助先进的信息化应用技术,全方位打造智慧校园,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从智慧校园的建设入手,从信息化校园顶层管理设计、校园环境建设、师资培训、技术融合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全面加强智慧校园建设,助力教育信息化走上“快车道”。
关键词:顶层管理;信息环境;师资培训;技术融合;课堂教学
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教育和信息技术的融合,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已是历史所趋。如何依托现代教育信息化,开启千年老校的智慧之门,实现“老校新建”的华丽转身,让教育驶上信息化“快车道”?我们抢抓机遇,聚力“四化”,让信息化为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细化——顶层管理设计
依托信息技术,打造智慧校园,是我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与方向,细化顶层设计是关键。为了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我们坚持“标准引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融合创新”五个原则,理顺“顶层设计、实施建设、智慧应用”设计思路,构建“智慧校园”的整体框架。
(一)设计框架
学校按照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规划,制定了《城关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规划》,构建“智慧管理、智慧办公、智慧课堂、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沟通”六大模块的智慧校园建设框架。
(二)加强领导
实行纵横交替网络化管理,从校长、分管校长、各处室主任到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各司其职,确保校园信息化管理安全有序运行。
(三)分级管理
明确管理机制,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学科主任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为成员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有决策层、管理和服务层、应用和操作层。同时学校以年级为单位,分学科、学段,确立了信息技术应用课题,促进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有机融合,使各年级之间,各班级、各学段之间,在信息化领导团队的指引下,构建起网络体系,扎实稳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课程。
二、优化——校园信息环境
加快步伐,提升效率。学校以教育部和福建省的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为依据,结合学校实际,完善信息化环境,确保不走弯路。
(一)升级网络环境
学校加大投入,扩容提速,学校60个班级全面使用交互式一体机,建成千兆校园网,班均带宽10兆以上。整个校园网络共200多个信息点,确保多个信息点到办公室,到教室,确保网络环境下教学管理、教研活动有序开展。
(二)完善设施建设
学校顺利完成“三通两平台”、多媒体教室、录播室、微机室的建设,形成了融教学、管理、学校特色为一体的信息化校园,实现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智能化管理,构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高效智慧课堂。
(三)整合信息平台
学校整合了校园网、微信平台和APP应用建设,为实现教育教学资源智慧共享,提供了最优化的环境。
三、强化——师资培训提升
“专家引领,专题培训、专项参访。”是我校信息技术培训的主要手段。
(一)专家引领
专家引领是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的强力引擎。我们聘请省、市各级专家进行系列使用培训。给全体教师做电子白板使用方法培训、做“交互式课件制作”专题讲座、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培训,一系列的请进、走出培训,有效地提升了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老师们利用所学大胆应用于课堂,课堂生态和教学效果明显改变,真正做到专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二)专题培训
为加强应用能力提升,我们充分利用4间交互式一体机教研室,开展智慧教研,以研代训,全体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参训率达100%。学校以“困惑、思考、实践”为主题开展了系列教研活动,鼓励和引导全体教师自觉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最大限度地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其为媒介让多种媒体共生共用,实现教学内容展现方式的交互和教学过程生生与师生交互,以及备课和教研中教学资源交互共享。学校在每周一节的校本教研研讨课中,要求教师积极将新理念、新方式、新手段引入课堂,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研发了一系列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优秀课例,有效地推动学校信息化进程,专题培训,让教师快速成长。
(三)专项参访
学校派出骨干教师赴重庆、上海、深圳、福州、山东、海南、安徽、北京、四川、甘肃等地参访培训,拓宽视野,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数学组老师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做了微课视频,通过学校班级微信平台供学生预习和复习用,实现了学习模式的翻转;语文老师制作的PPT结合白板运用于课堂教学,结合关注课堂的实时生成,显得更加游刃有余;英语、音乐、美术课等科目通过网络资源下载的视频进行加工编辑,增添音效,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求老师做好“加减乘除”,“加”——经验思考;“减”——少走弯路;“乘”——自身优势;“除”——浮躁不足,深度融合,快速发展。一系列的培训,有效地提升了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四、活化——技术融合应用
应用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的结合点,也是教育信息化的生命力。为此,我们从三个层面推进技术应用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应用创新。
(一)名师引领,破冰导航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名师课堂”建设,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为此,我校充分发挥1个省名校长工作室和3个福清市名师工作室作用,成立“互联网+教学”名师工作室,组织特级教师、教学名优骨干教师,开发优秀微课案例、教学课例,通过各种平台,与教师共享,收到良好的效果。定期出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优秀案例和论文汇编,为一线教师指明了信息化教学应用的方向,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二)课题实验,先行先试
为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学校申报了《信息化环境下个性化学习的模式与策略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多媒体或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研究》、《网络新技术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智慧校园”创新应用模式的研究》等省、市级信息化课题,先行先试,助力发展。课题组老师参加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主办的“全国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示范课观摩交流会”荣获一等奖,课题组老师参加全国、省市录像、示范课、省观摩课均获奖,同时老师们还参加了全国、省、市各级微课制作等比赛。点上课题研究,为面上信息化教学推广应用积累了丰富经验。
(三)智慧应用,玩转特色
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教师关键要善于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线上和线下资源整合,实现教育资源的共通、共生和共享。
(1)构建学习共同体,让学生乐思善读。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我是数学小明星”“海量阅读”“我是朗读者”“诗词汉听”等活动。构建了“线下读写”,“线上议-评-展-学”等一体化平台,实现亲子阅读和师生共读深度融合,深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数学课在构建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善读乐思上可圈可点,《圆的认识》数学教学中,白板软件替代黑板的功能,课前活动时邀请学生在白板上运用“画图工具”、“克隆功能”画圆,使学生建立了圆的初步表象;课中“板中板”的运用带领学生感悟数学文化;在回顾与反思时,又汇制了思维轴,顺应了人类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增进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年月日》数学教学中,设计了趣味分类活动,学生通过白板的“拖拽功能”,在有趣的游戏中巩固了大小月的知识;在总结环节,又随着学生的回答完善了“思维导图”,激发了学生的丰富的联想力,将各种零散的智慧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青蛙写诗》一课中,教师运用电子交互式白板,随时对投影的任何内容进行书写、标注、讲解,生成实时课件,同时运用白板的拖拽功能,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标点符号的动画演示有机结合,运用求异思维,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编写出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的诗来。可以说,在智慧应用上,信息化教学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教育载体,使丰富的主题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精彩。同时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玩转学科资源,提升综合素养。我们要求各学科教师充分利用学科APP软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进行听、说、读、写、演的训练。英语组老师利用闽教版英语APP功能,让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轻松学单词、练句子、背课文、闯关游戏、乐配音、学经典英语电影台词,还将此功能应用到学校“英语考级”活动中,让2000多名学生轻松考级,会写、会说、会演,爱上英语。学校还依托福建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所开展的教师网络空间创建活动,立足信息化建设与日常教学的深度融合基点,组织教师将初步形成的研究成果按学科教学类、教学科研类和教学管理类等分类上传、整理和分享。通过资源建设、教学应用和空间交流,逐渐形成主题特色鲜明、资源内容丰富、实用程度高、各具特色的教师资源空间。这些具有本校特色优质资源的共享,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进一步提升教教育研究意识和锻炼研究思维能力,提高教师办公的效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3)开展创客教育,让孩子们美梦成真。学校力求创办一个符合学校教育需求的创客空间,构建个性化、多元化的智能学习环境,让学生无时不刻地捕捉自己的灵感。为此,学校以福州市科技创新工作室为载体,组建了以信息技术教师为主体的创客教育骨干团队,把创新精神贯穿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设置了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成立软件编程、3D工作室、机器人、电子画板等作坊,开发了创客系列课程资源,鼓励把学科创新、跨学科融合、项目式学习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入到学科教学中,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创客教育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做有未来的教育。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紧抓教育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为实现卓越教育新跨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逐梦前行,智慧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