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 以猫观人,疚而生省

以猫观人,疚而生省

作 者:蔡飞嫦 (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浙江 温州 325000)

 【教学目标】

1.人眼中的猫之通过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对比了解人眼中的猫的形象,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2.猫眼中的人之体会第三只猫眼中对于人的情感;
3.人眼中的人之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即人眼中对人的叩问。
【教学过程】
一、文章首尾朗读导入:
我们说读一篇文章,首尾非常关键,首先我们一起读一下这篇课文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开头: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结尾: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养了好几次猫的我们家最后却做出了永不养猫的决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郑振铎的《猫》,去看看发生在这家的故事。
二、文章感知
首先,让我们走进32段的这一句话,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32段: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我们的猫,这是第几只猫,为何死在邻家的屋脊上,不死在自己家?(第三只,被主人认为偷吃了鸟被狠狠地打了)为什么不远远离开,还在邻家屋脊上?(对主人家的留恋,不舍,想回却回不去)
(一)【人眼中的猫】
这样一只想回来又不敢回来,怕家人打它的猫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主人家认为它偷吃了鸟。
1.【人眼中的第三只猫】阅读17-29段,结合具体语句思考:我们断定这只猫吃了鸟的依据与我们对猫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依据: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似乎”与“好像”品味,依据不充分,带有猜测性
猫对着鸟笼凝望的时候,它可能在想什么?
生:好奇这是什么,羡慕鸟的受宠,想保护鸟,可能在想作者的妻子和张嫂为什么都对这只鸟这么好,为什么不常注意到“我”?也想他们对“我”好一点……
那我们家的人又是怎么认为的?
“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妻
“一定是猫,一定是猫!”   ——“我”
“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妻
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 
 →依据的“似乎”“好像”,与这里肯定这只猫吃了鸟的确信:“一定”“不是它还有谁”是一种强烈的对比,人性的主观猜测,想当然。在不充分的证据面前下了如此确定的结论,是有点盲目的,看到一点东西就下意识地凭自己的主观去判断。
最后就引发下列的结局:
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最后,吃鸟的元凶有找到吗?是谁?
2.【人眼中的前两只猫】那主人眼中的前两只猫是怎样的?也会这样主观猜测它们,误解、打它们吗?为什么?请结合原文1—14段具体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交换下彼此的看法。
提示:可以从前两只猫的来历、长相、性格,失去后家人的态度、心情等来分析
不会
(二)【猫眼中的人】
接下去,我们回到第三只猫,刚才是人眼中的猫,那猫眼中的人又是怎么样的? 
1.结合15—16段思考:第三只猫在_________中来,长得     _____________,过得____________。在横线上各填一个词语,并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这只猫是在遗弃、伤心、绝望、寒冷、饥饿中来,长得丑陋、难看,过得忧郁、若有如无、卑贱、慵懒、无聊,
三次“伏”的品味猫对人有什么想法: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冷,渴望这家人收留)
它伏着不去。(不愿离开,渴望被收留)
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想得到关爱,是一种对人的亲近)
2.如果你是第三只猫,你想对主人说什么?
生配乐朗读:
生(读):天又黑了,我已经度过了60个黑夜,好像生命也将黑夜了,主人,那些伤口慢慢地化脓了,我也已经浑身痛得站不起来了,但是我的心更痛,我要离开这个世界了,我要和你永远说再见了。但是我还是要和你说清楚,真的不是我吃了鸟。难道因为我是捡来的,难道因为我长得不好看,还是因为我不会卖乖讨巧,所以你那么狠地打我,但是我的主人,我还想多看你一眼,我一直记得那个那么冷的冬天的早晨,你收留了我,我感恩,晚安了 ……
(三)【人眼中的人】
最后思考人眼中的人是怎样的,作者有这样一句话:我开始觉得我错了。
1.我开始觉得我错了。
我开始觉得我错了!
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品味区别)
生(齐读):
我开始觉得我错了。
我开始觉得我错了!
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作者除了说了这一句,还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针能否改成刀?捅我良心的刀?刀的杀伤力还大一点。刀可以毙命。
2.作者在收录本文的《家庭的故事》一书《自序》中说:“他们并不是我自己的回忆录,其中或未免有几分是旧事,却决不是旧事的纪实。”在每个作家的心里,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外在的社会世界,一个是内心的精神世界,内心世界的一些东西可能是外在世界都在发生的吗?
拓展: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智子疑邻》
“我那时打过所谓的‘资本家’,当时打得并不重,可由于种种原因,那人3天后就死了。我到现在都一直想着这事,一直感到很愧疚,所以要不断做好事。”
——著名演员濮存昕沉重地说
我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巴金《小狗包弟》
总结
永不养猫,是良心的谴责,一篇文章不能和一个生命划等号,人们之所以要驯猫、养猫,多少人是出于猫可以供人玩闹、打发时间的目的,这是人的自私之处。 郑振铎他曾经爱过猫,而且爱得很深,以至于失去得太痛苦;也曾经恨过猫,而且恨得太冲动,以至于终身遗憾。这更是一个人的良心谴责和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