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研究
作 者:张春莉
(陕西省咸阳市彬州市公刘中学 713500)
大
中
小
摘 要:本文将在简要介绍中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途径分析,以期能够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和集成吸收发扬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和凭证,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有这样一句话:“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据此,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必要也是必须的。
一、中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学语文包括初中语文和高中,这个阶段的学生的年龄大致集中在十二岁左右到十八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黄金时代,在此阶段对其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和熏陶能够促进学生的和谐健全发展。与此同时,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瑰宝和精粹,离开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就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了能够使国人的生命更加鲜活、更加完整,在中学时代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必要的。简言之,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中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完整、鲜活的生命、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传统文化来说,只有在传承中才能维持更长的生命力。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途径分析
(一)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新课标显示,教师的角色不仅仅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更是课程的开发者。课程开发从何处来,最重要的来源还是教材,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语文教材就像一个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其实内蕴丰富的巨大能量库,每一首诗歌、每一篇散文、每一部小说、每一篇戏剧其实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了让传统文化的渗透更加完整彻底,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慧眼识珠,尽最大努力挖掘。举例来说,欧阳修在《岳阳楼记》中中大声呼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在《示儿》中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蕴藏的爱国精神。其实不仅仅是在古文或者古代诗歌总蕴涵着富饶的传统文化,即使是一些现代文中,只要教师仔细挖掘,仍然有传统文化的影子。就拿近现代对我国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鲁迅先生来说,在他选入高中教材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我国古代,难道缺乏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勇士吗?出身贵族、才高八斗却被自己的亲哥哥残害的曹植,人生不惨淡吗?但却在七步内唱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经典名句。自言“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苏轼人生不惨淡的?但却凭借着他“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乐观精神给后世人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是能够把这些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人物的精神和现代文中的人物连接起来,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之中就会进入到学生的知识储备中去。
(二)营造课堂文化氛围,领略传统文化魅力
语文教师还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无上魅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有形的,比如在教师里面粘贴一些古代的名人名言,比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比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等。第二类是无形的,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的提及到一些传统文化。就拿高中课本的第一篇课文《沁园春·长沙》来说,沁园春就是古代词人写作的一个词牌名,教师就可以据此深入的阐释一下词牌名的有关知识。
(三)开展语文教学延伸,加强文化实践,弘扬民族文化精髓
实践是检验知识真理的唯一标准,仅仅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只是语文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环节之一,更重要的是,还需要让学生自己来感受、来实践学习到的传统文化知识。其实,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可以产生紧密联系的,就拿家长会来说,有的家长可能是学生自己本人,有的是哥哥姐姐,有的是父母,有的是爷爷奶奶辈。语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来实践古代对年龄的一些称谓,比如说:豆蔻年华、及笄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甲子、耄耋等等。
结语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的内容方方面面,语文教师要注意做一个有心人,注意挖掘教材里面的传统文化,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课余或课后时间开展语文教学延伸,加强文化实践。教师、课堂、生活三方面结合,相信传统文化的渗透将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戴丽金.试论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5(24):82-83.
[2]莫燕兰.网络环境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4):117-118.
[3]宋黎雅.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2):52,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