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科学课堂莫要错失“动态生成”良机

科学课堂莫要错失“动态生成”良机

作 者: 谈海东 费志明 (浙江省海宁市丁桥镇初级中学 314413)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课堂教学特别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课堂生成性资源作为课堂教学资源中的一个亮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动态生成”正引领着我们科学教师对课程、课堂、教学实质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那么,什么是“动态生成”?我们又如何捕捉课堂生成资源呢?本人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突破自身局限,转变教学观念;精心预设课堂,期待资源生成;捕捉有益信息,酿造“生成”氛围;点燃教师激情,焕发课堂活力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动态生成;课堂教学;课程理念;教学资源
优质课的评价标准可能有许多,但有没有“动态生成”应该是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所以教师要上好课,必须高度关注学生的思维,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大多数教师在准备一堂展示课或公开课之前,总是先仔细研究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甚至连学生怎样回答问题的内容都在教师课前的预设之列。这样的公开课、展示课的效果可谓非常成功,教师教学环节设计精巧,学生表面上都动起来了,回答问题也妙语连珠,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似乎非常完美。可细细琢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知识又有多少呢?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些“展示课”、“公开课”已经成了“精心的预设”表演剧,真正留给学生的活动空间很少,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根本得不到有效发挥,预设外的课堂生成性资源也就很难出现。
那么,科学教学中如何捕捉课堂资源,建立“动态生成”教学理念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增强“生成”意识
新课程理念要求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师与教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彻底抛弃“教案至上”的思想,从实质上走出教师主宰课堂的怪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却很难真正突破传统的教学设计理念,过于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性,而忽视课堂资源的“动态生成”。为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应努力做好以下两方面:
(一)淡化教师“主体”地位,适时引导
虽然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几年的新课程改革实施下来,教师潜意识的“主体”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还经常出现,尽管在课前预设时设计了很多学生的活动环节,看似整堂课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展现,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往往不是这样。学生对教学内容或教学环节的质疑没有在课堂上引起教师的注意和重视,或者说教师根本没有注意到学生有这样的疑惑,当然也不可能解答。即使有学生提出,教师可能认为这跟本堂课内容联系不大,也就不去理会学生,这就是教师潜意识的“主体”因素影响了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淡化自己的“主体”地位,适时引导学生课堂质疑。
(二)突破常规教学理念的束缚,大胆尝试
目前,科学课程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还远没有成为广大教师在教学中的自觉行为,而一些教师即使有了这样的意识和教学行为,在实施过程中常发生很大的偏差。于是,在平时的课堂中,科学教育只剩下了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课堂资源的“动态生成”,层层窄化,使得科学教育的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发展到与科学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也许在他们的教案中,还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设计:“通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等等这样大而无当的情感目标。然而,教师设定这些教学目标只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只是呆板地套用了一些时髦的标签,对教学实际起不到任何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要突破常规教学理念,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从而捕捉生成资源,需要教师的大胆尝试意识和敏锐的洞察能力。
看来课堂“没有生成”或“没有能生成”,主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生成”意识,教师主体知识的缺陷,会无视“生成”;教师教学经验的不足会错过“生成”;教师教学理念的不当会扼杀“生成”,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课堂教学观念,跳出常规评价机制,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和课堂异动,多给学生预留空间,为促进课堂“动态生成”创设良好环境。
二、精心预设课堂,引领课堂的“生成”
叶澜教授曾说:“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的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与发展方式的可能,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所以,课堂教学中不是缺少“生成”的因素,而是缺少我们教师敏锐的发现。教师要引领课堂教学的生成,关键在于教师教学的预设的态度认真与否和教师学科教学的功底扎实与否。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质,把握教材的主线,理解素材的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是课堂教学中发现与捕捉、催生与引领有价值“生成”的前提。在教学设计时,目标的设置不能过分偏向认知目标,应更加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备课时应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预先深入的了解和判断,给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足够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同时还要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注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
比如,在九年级《科学》第三章“物体的内能”这一节的教学中,第95页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探究克服摩擦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教材中要求用金属筒固定在桌子上,筒内加入少量乙醚,再用橡皮塞塞紧,然后叫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用一根绳子绕着金属筒摩擦做功,使塞子弹出,结果摩擦了好久都不见塞子弹出,学生们开始议论纷纷,教室里顿时显得有些乱。幸好我在教学设计时已经考虑到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于是我不慌不忙地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哪位同学知道塞子为什么不会弹出,请解释原因?一下子下面的同学就静了下来,都在考虑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一两分钟后部分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有的认为是塞子塞得太紧;有的认为是乙醚加得太少;还有的认为是操作的那位同学速度太慢。于是我又叫了一位同学对以上猜想进行了逐一验证,通过“预设”水到渠成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可见,生成性教学资源的产生可遇而不可求,教师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守株待兔,而应该以期待性的运作,促进教学资源的生成。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身学科教学基本功,深入钻研教材,真正实现心中有学生,激发学生奇思妙想,才能为“动态生成”提供创造条件。
三、捕捉有益信息,促进课堂的“生成”
新课程要求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洞察学生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多向互动,共同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敏捷捕捉生成资源在课堂稍纵即逝的变化,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整合能力,在课堂中善于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运用信息,从而使课堂异彩纷呈、充满活力。
(一)创设情境,精心设疑
课堂教学中的疑问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境之中,产生于特殊的现象与引起矛盾的说法之中,产生于对事物或现象的深刻思考之中。而悬念使问题更具活力,更能激起人们对事物或现象的好奇心。教师在创设情景、设置疑问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课堂上“创新性”教学设计给学生带来的心灵震撼。教师应有意识从具体情境出发,通过设疑把书本讲授性内容变为活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七年级下册指导学生研究“影响种子萌发条件的因素”时,由于该研究过程周期较长,不便于在课堂上完成整个探究过程,于是我上课前几天就准备了两个同样的花盆分别种下十颗大豆种子,并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采取表格的形式,让学生结合表格中的一些数据进行观察和思考,我再通过设疑:1、该实验研究的主题是什么?2、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哪些变量?3、实验设置是否还有缺陷?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促进了课堂资源的动态生成。
(二) 妙引 “错误”和“意外”资源,促进知识生成
 “错误”是课堂教学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如果教师善于捕捉错误的本质和现象,就可以转“错误”为“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过程中的很多变化因素是无法事先预知的,因此学习的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也正是通过不断地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来获得知识,提高学习的能力,增进情感体验。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发生错误时的本质原因,找准突破口,因势利导,让错误暴露无遗,使学生自己发现错误,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在指导学生测量小灯泡的功率时,我安排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表格,并计算小灯泡的功率。实验完成后,其中有一位学生的设计表格如下:
 
 
 
 
 
 
 
我把该实验单在多媒体上投影,学生们都很诧异,学生发现灯泡的功率与铭牌上标注的功率相差很大,同时学生发现额定电压下的功率与铭牌很接近。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纷纷拿笔修改实验单,原来测量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功率不能求平均。
新课程强调科学教学过程是一个探究新知,体验情感的过程,这就使我们科学教学具有很强的生成性。教学中我们一方面期望“错误”和“意外”的出现,促进知识生成,一方面又想抑制着这种现象的产生,因为我们担心学生的“错误”和“意外”会打乱我们的教学思路,会让我们手足无措,甚至会影响到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其实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互通的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即使教师事先准备得再充分,也难以预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和“意外”事件的发生。因此我们科学教师要有一颗敏锐而智慧的心,大胆地捕捉这些鲜活的事件,引导学生去探索,去研究,从而促进课堂资源的动态生成,展现科学课堂教学魅力。
(三)点燃教师激情,焕发课堂活力
我们平时在观看篮球比赛时,往往会看到场边的教练激情高涨地向自己的队员飞舞着手势,有的教练甚至通过连吃几个技术犯规而被罚出场的方式,来激励自己队员的斗志。我认为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应该象篮球教练员一样,必须要有激情。激情教学就是教师用一种高亢的精神状态、真挚深沉的情感,通过不同的交流方式(如眼神和动作),把教学中的各种信息点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碰撞,智慧得到启迪,潜能得以挖掘,从而达到教学预设目标。没有激情的教学,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再好的教学手段也没有感染力。我们学校有些老教师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知识涵养也很深,但是上课却始终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教师在讲台前上课,下面同学干什么的都有,这样的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可想而知。相反,我们有些年轻教师上课声音洪亮,目光注视学生,同时利用手势和眼神不时地传达各种信息和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活动,促进了课堂资源的动态生成。因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用激情教学,给传统的教学方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课堂资源的动态生成,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
总之,从某种意义上说,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比“预设”更有意义和价值。因为,精彩往往源自生成!在生成的过程中,师生双方超越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理念,课堂中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因此,我们教师应在继承传统的预设教案的基础上,逐步深入课堂教学改革,使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使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相辅相成,从而让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王耀村.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5 
[2]胡东芳.追寻“度·悟”教师[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5
[3]王耀村.名师谈科学教学[M].浙江科学科技出版社.2019.2
[4]吴利文.初中科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8
[5]梁晓红.关于创建生活化科学课堂策略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