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后思想政治课集思想性、时代性、理论性于一体,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给上好思想政治课教学、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 我对所在的学校做一个调查,一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枯燥、乏味、空洞,教师在课堂中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头昏脑涨、晕晕欲睡、无精打采。怎样才能扭转这种消极的心理定势?怎样才能克服不利于教学的局面?怎样才能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呢?下面我将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引入时事政治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事政治与思想政治课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它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很多学生在课下聊天时都会兴高采烈地议论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或突发事件。但是,学生却不喜欢上思想政治课,在思想政治课上无精打采,失去了课下高谈阔论时的神采飞扬。为什么呢?因为一些教师的授课只注重课本教材知识的传授,而根本不与当前形势、事件相结合,使得思想政治课堂与学生有了距离,学生也不喜欢这样枯燥的教学过程,甚至感到很厌烦。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引入时事政治内容,将时事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讲授,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既让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教学,又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比如,在讲授“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时,教师可以讲现在朝鲜半岛的局势、伊朗的核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这些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的教学,学生兴趣盎然,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教材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善课堂教学结构,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以往的初中思想政治课,采取的都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效果就是,一堂课下来,教师呕心沥血,学生昏昏欲睡,收效甚微。素质教育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担任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课堂上教师要善用语言,语言的魅力和作用是无穷的,一个好的教师,他讲课的语言风格一定是幽默含蓄的,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记得曾经一位学者说过“教师的语言艺术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课堂脑力劳动效率”,教师的语言水平越高,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和教育性意义也将更大,体现在学生身上的教育效果也将更明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要求每位同学都是课堂活动组织的参与者,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这要求教师要积极主动地鼓励、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大胆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效率。“互动式”的课堂结构,充分调动了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协调性,有助于创建和谐、民主的课堂,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质疑的教学活动,能很快地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动态,并给予正确的指导,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师生间的平等互动,使得二者能够很好地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实现共同进步。
思想政治课要抛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不应将学生局限在课堂和教材的小圈子里,而应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如选取一些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性的典型材料,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学会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纪律素质、心理素质等,该课程的重要性是其他学科无谁能比,这个目的绝非应试教育所能达到的。因此,必须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他们能力素质的培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通过学习,要使师生的思想统一到素质教育上来,同时逐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思想和新的教学观念保持一致。黑格尔曾经说过:一切改革,归根到底是观念的改革。我国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思想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不应该只是为考试而教学,更不能为应付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一定要深刻领会思想政治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所起到的重要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边教边学,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特别是教学理念的学习,教学理念的重要性不亚于一个人的思想,是一堂课乃至整个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旗帜和方向。素质教育形势下,教师绝对不能把知识强行的灌输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理解之后变成自己的知识,并能够在生活中合理应用,这才是最终的教学效果。
四、有效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是探究性教学的关键环节。然而课堂提问的关键在于课堂问题的优化设计,只有把课堂知识形成良好的问题呈现,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感,才能把知识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去。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的提问有效性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一些问题:提问随意性大,一堂课多的提几十个问题,少的只提一两个问题,没有针对性和推进性;提问的质量不高、单调,常常出现“对不对,好不好”,有些问题模棱两可,让学生无从回答,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效的提问应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比如利用中学生具有好奇、质疑求知欲望这一心理特点,以疑激欲,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萌发积极、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趣问、悬问、巧问、精问、一题多问等不同方式技巧,创设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展多角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展示学生的创新个性。
总之,课堂教学是极为复杂的一种智力活动,课堂教学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因此,不管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都要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科学、系统地学到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宗旨,否则,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达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