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作 者:晁振浩
(菏泽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大
中
小
摘 要:大学时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我国,大学生属于比较年轻的群体,他们的文化层次相对较高,比较理性。同时他们富有激情,在日常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创造性与挑战性。然而,当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学习和就业等多方面的问题,很多大学生不知所措,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还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1] ,有的甚至沮丧绝望。因此,在大学校园内,我们有必要关注并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合理应用“互联网+”技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他们培养为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传统行业中逐渐融合了大数据和物联网等多种新兴技术,给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直接影响[2]。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属于高度活跃群体,而大学校园属于互联网用户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因此需要高效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合理应用,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搭建相应的网络平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分析,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务。
一、建立“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优势
(一)灵活性
高校建立“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后,大学生可以利用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多种工具随时随地进行检索,阅读平台上的文字,观看相应的视频,还可以进行音频播放。大学生可以对多种多媒体资源进行有效应用[3]。当面临一些心理压力,或者存在心理障碍时,大学生可以浏览并阅读平台中的相关文章进行自我解压,还可以通过平台与心理专家进行交流。
(二)隐匿性
通过建立“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可以使大学生与相关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进行积极的交流,通过平台针对平常不方便或者不愿意讲的问题进行询问,为学生提供了极大便利。
(三)交互性
高校建立相应的“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后,就可以逐渐摆脱传统广播和电视等被动接受信息的束缚,而大学生可以随意点击平台上的信息,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选择,对信息内容进行主动控制,并且可以增强大学生与相关专家的交流。
(四)扩散性
网络媒体具有较快的扩散速度,并且其传播范围非常广泛,所以“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对相关信息资源检索的收发就会更加便捷,使平台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五)平等性
传统的理论教育方式主要以教师为课堂主导,这样的教育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而师生在网络虚拟条件下进行沟通与交流,可以使学生逐渐消除面对面带来的压力,使相关咨询师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当事人心理,从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方式来安慰当事人,为当事人分忧解难。
(六)实时性
高校可以结合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动态,充分把握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问题,从而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使学生逐渐具备更加健康的心理状态,进而全面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互联网+”的新模式
(一)建立个性化的“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建立具有个性化的“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可以实现一对一的心理健康咨询,同时保证其咨询的私密性,有效促进教师与学生间的实时互动,使其更具针对性与互动性。高校可以对新媒体平台进行利用,从而申请相应的运营账号,定期邀请专家和校内外资深辅导员参与“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可以通过访谈的形式对音频节目进行定期录制,通过相关剪辑与审核后上传到平台,从而构建具有个性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栏目。高校还可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大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料;还可以将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的典型案例进行介绍与讲解,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试,介绍一些有关自我调节方面的知识,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问题的讨论。
(二)建立新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要想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化,就需要高校对教师严格要求,使教师对网络文化比较熟悉,同时深入了解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特点与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思想可以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发展脚步。高校还要加强对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培训力度,逐渐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我完善。
(三)加强对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与行为的支持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自助可以有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开辟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优势,为学生心理问题提供时间与空间灵活的指导与帮助,充分实现心理互助,从而增强学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可以逐渐获得更多启发,对自身的心理情绪进行主动调节,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相关心理健康教育。
结束语
在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互联网不仅为其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在享受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红利大餐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及网络犯罪等问题,因此,高校需要加强“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规范,防止大学生受到网络欺骗,逐渐建立个性化的“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有效创新。
参考文献
[1]刘炜炜.“互联网+”背景下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80-82.
[2] 伍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6(65):155-156.
[3] 郭晓静.“互联网+”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7):135.
作者简介
晁振浩(1991.4-),汉族,会计硕士,菏泽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