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德育人 以文化人
作 者:李 海
(斯连小学,四川 巴中 636001)
大
中
小
学校活动是整个社会在文化活动中最具有效力的一种文化活动,学校的文化功能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上一代的文化内容经过价值批判和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传播给下一代。为了达成学校教育的以上功能,学校必须充分地利用各种因素,用活动、语言、环境和制度,形成春风化雨般文化氛围,从而达到教育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具体来说,学校文化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导向作用。学校的根本宗旨和目标构成了教职员工与学生奋斗的共同理想或愿景。学校不能追求经济回报,学校要能够凝聚人,就必须形成良好的学校文化。
二是激励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总是有愿景、有期望、环境舒畅、人际关系融合、生活朝气蓬勃。会激励师生开拓进取,不怕困难,追求卓越,努力把学校的各项任务完成得出色。全校师生有一种责任感、荣誉感,驱使他们努力教和学,不断创造新的经验和成绩。
三是凝聚作用。学校文化是一种为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信仰,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向心力。校园精神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着眼点,能否提炼出为广大师生员工所广泛认同并转化为自觉行为的,反映思想和文化并进,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校园精神,是检测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尺。校园精神一旦形成,就能够强化师生员工的校园归属感、荣誉感,把师生员工紧密联结在一起,凝聚成一股难以替代的力量。其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把每一个成员的人格力量和智慧资源凝聚在共同目标上,无时无处不感到自己的荣辱得失不与学校息息相关。
四是育人作用。作为潜在课程,“润物细无声”。“熏陶人、凝聚人、引导人、鼓舞人”。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比如体育比赛对训练体能、增强体质的好处自不待言,其中对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式。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理论探讨、校本培训与教研活动等,造成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学子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学生培养目标
在学校“以信立德、以德立身”的办学理念的引导下,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核心的学生自主发展德育体系,分学段目标为:
1、低年级段德育目标:懂礼貌,尊敬老师、孝敬父母、长辈,团结同学;喜欢班集体,愿意为集体服务;热爱校园环境,讲究卫生,爱护公物;遵守学校纪律,听从老师的教导;勤奋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中年级段德育目标:爱祖国、爱家乡、爱科学、爱劳动;遵守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能自觉以《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树立环保意识,能积极参加劳动,勤俭节约、不攀比;懂得尊重老师,孝敬长辈,能和谐、融洽地与人相处;拥有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3、高年级段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和良好的品德;具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能够帮助别人,愿意为集体服务;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基础性教育课程
1、品德与社会
教师按照学校课程计划进行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准确把握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
2、语文阅读
用语文教研组推荐的阅读材料(学校阅览室提供),对学生进行情操、理想、品德、孝道等方面的教育。
3、体育课程
教师按照课程标准,对学生渗透纪律教育、集体观念、荣誉感教育,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合作意识。
4、班会课程
各年级依据学校德育计划设计班会主题,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心理疏导、重大时事及社会、校园热点话题讨论等。
5、集体讲座
邀请法制专业人士、消防专业人士、心理专业人士、志愿者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防性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心和爱心教育等
(二)仪式教育课程
由少先队总辅导员担任课程实施教师,负责制定活动方案以及活动组织,并收交活动材料,严格礼仪、规范程序,进行爱国、爱国旗、爱校、爱家、爱班教育;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等;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三)课后服务活动课程
由课后服务指导教师负责课程实施,负责制定活动计划、活动安排、活动组织以及收集活动成果,并向学校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推荐优秀人选和成果,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审美感。
(四)中国传统节日活动课程
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社会实践活动课程
通过开展规范有效的研学旅行活动,使学生从小树立爱国的坚定信念;在活动中培养严格的纪律观念和热爱集体、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带领学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走进社区进行环保教育、走进敬老院进行尊老孝亲教育、走进残疾学生家庭进行爱心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在疏散演练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救自护意识和能力。
三、落实德育专题月课程
为了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我们开展了德育教育主题月活动。就是每个月确定一个教育主题,将这一主题贯穿到德育课程的实施中,使德育内容更加充实,更加有针对性。
3月:“身边的好人 ”活动月(爱心教育)
4月:“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活动月(行为习惯教育)
5月:“我帮妈妈做家务”活动月(感恩与回报教育)
6月:“成功源于不懈的努力 ”活动月(励志教育)
9月:“书香飘满校园” 活动月(刻苦学习教育)
10月:“我和我的祖国” 活动月(爱国主义教育)
11月:“我为学校添光彩” 活动月(学习教育,爱校,集体荣誉教育)
12月:“关爱生命”活动月(安全教育)
围绕这些主题,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教育。
四、课程评价
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过程性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变单一的成绩分数评价为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身心健康、个性发展等诸方面因素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