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创设数学文化情境 发展儿童核心素养

创设数学文化情境 发展儿童核心素养

作 者:赵慧君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河南 郑州 450004)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与数学核心素养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本身蕴含的数学史、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思维及数学美等构成了数学核心素养的要素,成为当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数学文化渗透到小学数学课堂中已是不可忽视的课题。本文将探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存在的问题和实施的策略。

一、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渗透出现偏差
在课堂上渗透数学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创设良好的数学文化情境。这样做,一方面利于激发儿童积极的学习情感,使之主动地参与学习;另一方面,在情境学习中,自然建立起数学与生活、数学内部之间的联系,对儿童的数学理解、问题解决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偏差。
(一)不创设数学文化情境现象——主观上不重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教师的教育目标定位不准确。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双基”教学放在首位,忽视对数学文化的渗透,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儿童解题能力的提高上,数学文化的内容成为课堂上可有可无的东西。
另一方面,教材对数学文化的编排和设置问题。梳理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内容,可以发现对此内容的编排存在着简单化倾向,表现在:1.设计数学文化内容的篇幅不多,只用简单的几句话说明某国某人最早使用或发现某些数学内容,难以引起师生的兴趣;2.对史料的编排单一,缺乏整体性、连贯性,导致可阅读性不强等问题。这也造成教师在思想上轻视数学文化的价值,在课堂上不重视对数学文化的渗透教育。
(二) 把数学文化情境当点缀现象——客观上缺理解
在课改的不断推进中,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教学的常态。但如果教师对数学文化的理解不到位,没有把数学的知识、方法和思维等贯穿为一个整体,只是孤立地传授知识,数学文化情境将被严重缩水,成为摆设和点缀。比如,在课堂上常出现这种现象:新知识学习完毕,教师借助多媒体呈现一条与本课有关的数学史内容,儿童阅读后马上就进入到下一个学习环节。这里,短短一分钟左右的“插播信息”,既没有给予儿童内化信息的时间,也没有让他们感悟、交流其蕴含的思想方法的空间。情境被这样“形式化”处理,儿童的思维就难以得到发展。
(三)数学文化情境使用不恰当现象——方法上少创新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有创新性,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具有内涵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儿童对数学问题的深度思考,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而教师在创设文化情境时,存在对数学文化的创新运用、材料的把握及其隐性价值的挖掘不够,导致教学中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枯燥,使儿童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数学文化情境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确定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数学文化情境,通过渗透数学史、数学家、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还能提升儿童的数学素养。
(一)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训练中渗透数学文化
(1)运用史料故事,激发学习动机
吴正宪老师提出:要给儿童“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好吃”的数学是指教学手段能激发儿童的兴趣;有“营养”的数学是指数学课要有内涵,能够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课堂中创设数学史情境,使儿童感受“我就在情境中”,可以诱发其探究新知的动机,主动进入学习。
比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时,从“古人计数”的故事引入,创设看绘本、讲故事的情境,借助绘本讲述“把10个小石头换成一个大石头”的过程,为儿童理解新的计数单位“十”,体会“满十进一”的十进制计数法埋下伏笔;课尾,让儿童续写“古人计数”这个故事,促进儿童数感的发展。
(2)利用数学名题,训练思维能力
数学史知识中蕴含着大量的美轮美奂的数学思维方法,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启迪性。只要我们有心、用心去思考,积极探索并恰当地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就一定会让数学文化在课堂中彰显它应有的价值。
比如,《孙子算经》一书中记载有我国古代的三大趣题:鸡兔同笼、韩信点兵、李白买酒。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就可以直接呈现书中记载的题目:“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儿童在思考、交流中,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儿童从列表法中体会有序思考、合理推理;在直观,形象的画图法中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在算式解决中体验数学的抽象,他们的思维水平和推理能力得到发展。
(二)在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掌握中渗透数学文化
(1)凭借数学家的发现,引导深度思考
数学是理性的代名词,数学史尤其是历史上数学人物的奇闻逸事,能调动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以探究为基础的文化情境,让儿童在亲身参与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领悟、内化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比如教学“不规则体积的计算”,一位教师创设了“铜块能加工多少铜锁”的情境,当儿童不知如何计算铜锁的体积时,教师适时讲述“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故事,借助科学家的方法,儿童开始积极投入到探究铜锁体积方法的实验中。这位教师对数学文化内涵的挖掘,推动了儿童的思维引向深刻,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提高。
(2)依托多媒体技术,丰富数学文化内涵
多媒体技术集声、光、色、动于一体,可以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有效辅助、加深儿童对知识的理解。在运用史料时,把史料的显性呈现与隐性使用结合起来,可以使丰富、广泛的数学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比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当儿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后,教师用文字呈现刘徽的生平、成就,再利用多媒体技术动画演示了刘徽“以盈补虚法”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在渗透中国古代数学辉煌成就的同时深化了儿童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三)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形成中渗透数学文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立德树人。小学数学课程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而数学文化的渗透无疑搭建了学习与价值观培养的桥梁,为这一目标的达成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比如,有着“数学王子”美誉的张齐华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创设了古今中外三个典型的数学文化情境,他与儿童共同品味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告诉他们“墨子的发现比西方人早了1000多年”,激发儿童的民族自豪感;从明白《周髀算经》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含义,提升儿童对圆的本质及其特征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发展儿童的思维;介绍“阴阳太极图”引导儿童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这样的数学课堂,传达给学生的是一种理性精神、科学态度和文化传承。这样的学习,学生获得的是情感上的共鸣、对数学的认知感,体会的是数学的价值。
总之,数学文化能否真正渗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需要教师提高对数学文化价值的认识,平时注意搜集资料,重视数学与文化背景、数学现实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课堂教学中以教材为载体,创设数学文化氛围,为发展儿童良好的数学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