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教育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教育研究

作 者:陈允华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01)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在规模和形态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成绩斐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把握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地位,培养出一批批卓越人才。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确保高校各项工作良性运行,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教育
一、理论基础依据 
“激励”一般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意愿程度。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有“欲以激励应倏”的说法,其中“激励”的含义为激发使其振作。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和斯坦尼尔认为:“激励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愿望程度。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构成人的激励。”笔者认为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即通过某种刺激因素激发人的动机从而产生某种行为,使其发挥内在的潜力去努力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心理过程。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的主要方法 
(一)目标激励法 
目标激励就是发现和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理想目标,最大限度地使他们在自我价值的追求中不断实现自我满足,从而激发和强化他们的正确主体意识,调动他们潜在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因素,使他们在大学阶段充分得到自我开放、自我塑造的锻炼,为其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目标对个体行为和组织行为具有极强的激励作用,是一种牵引,也是一种刺激,人为了实现目标就会主动采取某种行动。我们要引导大学生为自己设立明确而适当的目标,通过实现这些目标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在进行引导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需要,尊重学生的特长和爱好,使大学生个人成才目标与高校所要完成的培养目标相互衔接,增强其实效性。 
(二)奖惩激励法 
“奖励是从正面来肯定学生思想、行为中的积极因素,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正面刺激,以达到鼓励先进、发扬正气之目的。惩罚则是从反面否定学生思想行为中的消极因素,给予教育或处理,以达到明辨是非、纠正错误、促进转化之目的。”奖励激励和惩罚激励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但无论是对先进行为的肯定赞扬,还是对违纪行为的否定、处罚,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励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意识,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效果。通过奖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以学生需要的满足为基础的,每个学生都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
(三)榜样激励法 
榜样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是社会主体完美形象的统一,是社会先进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在典型人物身上的集中表现,代表着人的价值追求。大学生的榜样激励是指在高校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对榜样的感知、崇敬,进而模仿其思想行为、言行举止,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榜样激励法是培养大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大学生风范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活力和凝聚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重要举措 
(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期望理论、目标设置论都是值得借鉴的激励模式,但是激励理论的理论基础是抽象的个性论和个人主义,它以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为理论基础,揭示人的需要、动机、目的和行为的关系,过分强调通过满足个人的需要来调动充分的积极性,往往把人的需要归纳为遗传和本能,看不到人的需要的社会本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应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依据,认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激励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逐步完善激励方法,使激励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1)坚持物质和精神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同样也有着物质需要。在开展学生工作时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对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和改善学生学习条件,进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大作用。应改变从前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谈“物”色变,推行精神鼓励万能的做法。 
(2)坚持以人为本与教育客体能动性发挥相统一。激励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以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最大限度地发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潜能,有效配合教育主体实施教育方案,最终实现教育目的。在激励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以学生为核心,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达到学生管理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与适应社会需求相统一,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相统一。 
(3)坚持平等公正。公平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个人的主观感受,每个人内心对公正、平等都有渴求,对于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因而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尽可能营造公正的环境:一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二是对待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产生相互平等感、亲切感、尊重感和理解感,激发学生对教育者的尊重和爱戴,从而收到良好的工作实效;三是要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要做到公正,重要是制度公正、程序公正。在学生管理中不但要制定公正合理的规章制度,而且在执行中也要保证程序规范,一视同仁。 
(三)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强化激励教育的环境保障 
大学生身处健康的校园文化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吸取学校的人文精神,从更高的境界、更宽广的领域去理解和领悟生命的意义,理解人生的价值真谛,从而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一种持久而深刻的激励力量。校园文化中的班级文化、寝室文化、网络文化、橱窗文化等,多数是由学生自己组织的,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充分表现和展示自我,看到自身的价值,建立起自信心和荣誉感,成为充满激情的生活中的强者。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第986页. 
[2] 冬青.揭开行为的奥秘:行为科学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第59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28页. 
[4] 范中杰.论青少年榜样教育的时代特征[J].教育科学,2001(2). 
[5]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168. 
作者简介
陈允华,(1988-4),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