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效率越来越多地引起教师们的关注,那么历史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活”历史,做到举重以明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地讲出来,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课改课题,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体会和做法,以便与同行们共同商榷与提高。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一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的授课中,我发现如果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兴趣浓厚,自然产生求知欲,课堂效率就高。每个学生的心灵里,都有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关键在于老师怎样去点燃。每当在历史课上讲到有意思的历史典故时,平常不认真听课的学生也认真听课了,甚至还能够认真思索教师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这也让我意识到,应依据学生的特点,首先要让学生愿意听课,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到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所以说,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比如,创设好的情境导入新课,可以起到很快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我在讲到“封建集权的不断加强”时引用学生看过的电视剧《汉武大帝》,让学生首先谈一下汉武帝的主要功绩,然后再引入新课,就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求历史知识奥秘的兴趣。当然,在讲到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时,教师也可以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
二、画龙点睛的小结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复习小结。一节课的小结应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复习归纳学生记忆的方法。如讲完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时,可归纳为五个战场、四次会议、三次转折性战役、三个法西斯国家投降,使学生不仅记忆牢固,而且知道本节的关键所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二是留下悬念,激发学生反思的余波。一节课的结束不能认为是思维发展过程的完成,恰恰相反,应该是思维进入更高层次循环的开始。课堂教学最后还应注意目标反馈、讲练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练习强化记忆。在讲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时,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一题创新探究题: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哪些战争的爆发使二战得到扩大?(2)斯大林格勒和柏林战役的胜利在二战中各有何重大意义?(3)请你从二战史实中举出能够论证江泽民观点的一个事例。(4)为了有效防止战争,建设和谐世界,请你给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三、创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是的,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心情舒畅,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这就要求在历史教学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还要求教师要放下以前那副居高临下的领导式作风。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民主氛围,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尽管现在许多教师都在尽可能地适应学生,努力改善师生关系,但教学中的非民主现象总是屡见不鲜,尤其是在农村中学。如许多教师过多地扮演着“学生行为惩戒者”的角色,把“听话”作为最有价值的道德标准,把“听话”的学生培养作为自己工作中的最大满足,师生关系演化为一种主宰与臣服的关系。在学生表现出“越轨”、“异端”倾向时,或暴露出缺点时,常常得到的是斥责、讥讽、赶出教室,甚至是极不人道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人格遭受践踏,民主意识的萌芽早在这种没有个性的教育中扼杀了,这样的氛围就不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因此师生之间应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新型关系。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情感化的学习氛围是激励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本保证。这种情感化氛围的营造,主要取决于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浓厚的民主意识,善于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包办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杜绝一切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言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强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积极创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把讲台变为对话的平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观点,既要积极肯定和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又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只要学生获得的历史知识的过程和结果对他本人或同龄群体是独特的、新颖的、有价值的,就是创新,教师就应该予以鼓励,即使他们的观点不正确也不要轻易否定或妄加评论,而应该引导学生依据历史史实,积极思维,让他们最终自我否定和改正原来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精神乐园,才能为学生营造探索历史的时空,从而造就一个富有创新能力的多样性的学生群体。进一步说,这种多样化的学生群体,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资源”,这是因为,不同的学生主体,在分析同一历史现象时,往往会受其自身历史知识水平、观察的角度、理解的层次、分析问题的重点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历史结论,在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通有无,共同发展,这种历史思维的多样性往往会带来智慧的互补与共享,激发出创新的火花。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尊重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发展的前提,在无拘无束的宽松情景中,师生共同开拓了思路,丰富了联想,发展了思维,反之,课堂教学只能成为历史智慧之化凋谢、灵感之光失色、思维之源枯竭的一潭死水。
四、认真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备课时,我们不仅要注意教材内容,还要研究学生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特别要帮助解决学困生的学习问题。学困生由于基础差,教师课堂上讲的知识,这部分学生未必能够接受,教师在备课时应设置一定的基础题调动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如有必要,还可在设置一些课后辅导题,只有当班级中的多数学困生转变为中等生后,我们的教学才能说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效益才真正得到提高。同时,也不可忽视专题教学的设计。新教材,一个很突出的变化,就是课本内容的呈现方式不同。新教材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了历史课程体系,而旧教材基本上是按通史体系编排的,并分解为一节一节的课,每节课都是独立的。新《标准》把世界历史内容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三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使用主题的呈现方式,更好地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改变了难繁偏旧的现象,适应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能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改变原来备课时只着眼于某一节课的思维模式,而应从整体上构思单元学习主题的教与学。
总之,教学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应在严谨课堂结构、创设问题情境、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狠下工夫,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这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历史教学奋斗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