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对未来学习活动的准备,对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的推动,对学习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我们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共同探讨的话题。下面就以我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实践,来谈谈我在语文科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借助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声有色,采取多样化的朗读形式,就能使学生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通过对我国东北长白山区森林风光的描写,展示了小兴安岭“美丽、诱人”的景色。于是我采用了“想像感受”的方法诱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学生颇为新奇。而后我采用抑扬顿挫的语音朗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想像大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描述的情境。学生随着我的朗读展现出文中所描绘的壮观景象,仿佛身临其境,一堂课下来,学生有一种在老师的带领下漫游长白山的感受,真是课已尽趣犹存。针对不同课文还可以让学生齐读,分角色去读,带姿势动作去读。如在讲解《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根据课文内容,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加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练习,用不同的语调去读,让学生边听边想,想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悲惨遭遇,然后再让几个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读。讲完后我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哪些地方的语调应低沉、缓慢、哪些地方应用平静的语气,哪些地方应用悲惨的语气,哪些地方节奏快一点儿。学生慢慢地注意了语调的抑仰顿挫,感情的起伏变化,自然而然的进入了课文中所描述的那种凄凉催人泪下的境界。这样就能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顺心,课堂教学任务也能够圆满地完成。
二、在质疑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例如《诚实的孩子》一文,在讲到第三自然段时,有个细心的小女孩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叹号,而列宁回答‘不是我’却用的是句号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马上做了个小实验,指着一块本来破碎的玻璃问一学生:“是你打碎的?”学生不假思索地无忧论文网说:“不是我!”这时学生明白了文中感叹号表示表妹没有打碎的语气十分肯定,列宁的回答用句号,表明了他撒谎,语气不十分肯定。这时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提问与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于是纷纷举手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共同讨论并得出了较满意的答案。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设各种情境, 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 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探究, 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协助者。例如 《翠鸟》 一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 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 学生很快找出 “难以逃脱” 、 “锐利” 、 “像箭一样飞过去” 、 “叼起” 等词句, 但不一定能找出 “只有苇秆还在摇晃, 水波还在荡漾” 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 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看到翠鸟活了、 飞了, 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 “苇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 翠鸟到哪里去了?” 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 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 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也不能不加理睬, 而是耐心的引导这些学生, 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 再予以肯定。这样, 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 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四、巧设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都是选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文章,也有不少寓言故事的文章。在接触正课时,必须通过导语来完成新旧课文的衔接和过渡。导语的内容无外乎人物事件的背景,对人物生平事迹的介绍。教师设计新颖巧妙的导语,以口若悬河、有声有色的表达,就能使学生情绪昂扬,注意力集中,兴趣勃发。如在讲解《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轻快的音乐响起)暖和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妈妈睡了一个冬天醒来了。她从泥洞里爬出来,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温暖了,那黑黑圆圆的卵慢慢地都活动来了,不久就都变成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他们在水里快活的游来游去,竟然去找他们的妈妈。那么小蝌蚪怎样找他们的妈妈呢?我生动形象的描述,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学生也就随着老师的导语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境界中。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巧妙的导语犹如一出话剧的“序幕”起着统领全课的作用。所以精心设计好导入这一教学环节,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作用是很大的。又如在讲解《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格》时,我是这样导人的:“同学们,你们从电视,报纸,杂志上经常看到哪些广告?”因为广告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所以学生一下子就来劲儿,都抢着说“誉满全球”“保您满意”“质优价廉”——待学生回答后我紧接着问:“广告虽然多种多样,但主体只有一个,就是宣传某种商品物美价廉,但物美价廉包含了什么样的经济道理呢?”短短的两三分钟的导人,就把学生注意力抓住了,从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教师应经常摄取古今中外和身边的教材内容有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巧妙的充实到教学中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建立起来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会学、乐学,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勇于探索,肯于苦功,把每节课教得活、新、实,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激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