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准确理解课改教改学改 有效实施地理教育教学
作 者:向 彬
(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中学,贵州 遵义 563500)
大
中
小
摘 要: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课程及教学改革从未间断,但真正从课改、教改、学改三维角度来全面理解也不多见。教改与学改是我们的责任与担当,地理课程改革重心在哪里、准确理解课改教改学改的关系、如何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课改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学”来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自学、质疑、思考、合作、探究,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改;教改;学改;有效教学
地理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课程改革从未止步,因为地理课程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备受社会关注。各类报刊承载了与教学改革相关联的文章,众说纷纭、自有所论,但真正从课改、教改、学改三维角度来全面理解“课改”也不多见。因此,笔者通过近理论学习与多年教学实践,对“三改”有新认识和理解,便作出总结归纳,供教师参考。
一、地理课程改革重心在哪里
地理基础教育改革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重心又着落在哪里?认为是课程目标、或是程形式、或是课程内容,三种看法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值得地理教育工作者认同的却是著名地理专家袁书琪老师提出来的新理念:地理课程改革重心是课程内容更新,课程内容更新主要从课堂教学中呈现出来,唯有注重课堂教学内容改进,才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设计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实施因材施教,保证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准确理解课改、教改、学改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改是指课堂教学改革,这是狭义的课改。广泛的课改包括课程改革、教学行为改革和学习行为改革(“三改”)。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准确理解、把握“三改”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使课改步入深水区。
1.课改与教改的关系(1)定义论:课改与教改是相互交叉而有明显区别。课改主要是课程目标、理念、内容等方面的改革;教改是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2)发展论:课改与教改是包含关系,教改大于课改。教改即为教学改革,课改是指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3)责任论:课程改革主要由国家教育部对课程进行革新,具备条件的学校开发利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课程教学改革主要由教师团队根据课程标准、课改基本要求、紧扣教材、符合学情等,创建适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4)行为论:课改是针对教学载体、教学模式的革新;教改是教学行为的优化。(5)促进论: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是为实施课程改革服务。课改≠教改,教改未必是课改。
2.课改与学改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力,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需求。什么样的课改都得体现学生发展,强调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需求,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离开学改而实施课改,定会空洞乏味。课改是通过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和学习效率来检验与论证。
3.教改与学改的关系 课堂是师生和谐互动的阵地,是教学相长的融合过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用心投入,教学目标、内容、任务都难以实现。教改与学改是不可分割的、持协调统一的。教改主要在于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行为优化和教学艺术锤炼;学改主要在于学生学习思想、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养成。教改是手段,学改才是本质;教改是形式,学改才是内涵;教改是学改的外在表现,学改是教改的深化与落脚点。教改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更有意义,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和实践力。
三、客观认识课改教改学改现象
各学科都有对应的新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仍有不足,大多学校缺乏地方教材(乡土地理教材)或校本课程。尽管相关部门组织了新课程培训,教师也参与了培训,但对新课程改革理解不透、行动不力,出现效率低下、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过程热闹、根不深、附加值低;在实施“教”改过程忽视了学生层面的革新,学生被边缘化。学生处于被动式学习、应付式学习、机械化学习,出现死记硬背、重复学习。
四、新课程理念促进教改学改
1.明白新课程改革关键在哪里 教学似如手中一枚硬币,一面是教、另一面是学。怎么学比怎么教,更关键;学什么比教了什么,更重要。新课程明确指出,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主宰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
2.更新教学思想,运用学生发展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教学观直接影响教学行为。如果教学理念不变,去实施课改教改学改,那就是形同虚设、毫无意义。只有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教学行为才有可能精彩有效,学改才有能落地生根。千教万教要教学生学、千学万学要让学生会学,教师要坚持先学后教、先做后查、先展后评,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将其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3.精心设计教学,实施课堂教学 教师在课前要多下功夫,要充分考虑学情,结合教学内设计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预学案、导学案、课堂演练、固学案等,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最大化激发学习兴趣、开发学习潜能,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让课堂变成“学生忙”和“教师闲”的格局。
4.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师生平等对话 积极转变教师角色,克服师生不平等性。教师要学会理解、尊重学生,致力于学生成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从权威性转变为平等合作;鼓励学生质疑,给学生多一点话语权。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指导,指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改革是我们的责任与担当,课改要改“教”,更要改“学”,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学”来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自学、质疑、思考、合作、探究,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袁书棋《地理教育》2007第3期 也谈地理课程改革的重心
[2]吴宝席《青年教师》2017.6总第90期 基于学改的教改才有价值和效用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向彬,1964年11月,男,苗族,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中学地理高级教师,贵州省特级教师,大学本科,从事地理教育教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