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携手“家园共育” 打造孩子人生
作 者:刘 英
(平度市店子镇中心幼儿园,山东 平度 266753)
大
中
小
引言 “家园共育”是近几年学前教育界颇为流行的时髦用语,已被大多数幼教工作者广泛用于幼儿园管理工作中,从理论层面上讲已为大多数人所获悉,但详述其内涵及运用,却往往似是而非,说不出个所以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学前教育也逐步被国家列入重点民生工程,而“家园共育”这个话题自然而然就成为幼儿教育工作的“座上客”,更是受到所有幼教管理者的推崇。研究证明,在学前阶段家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幼儿教育机构,因而,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形成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育的大环境,建立一种合作、和谐、一致、互补的关系,对幼儿的成长教育起到同步、共育的作用——家园共育,是建设高质量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家园共育”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当前世界上幼儿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幼儿与家庭关系密切,唯有认识到家庭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并与家长有效合作,共商教育对策,才能使教育适应孩子的需要”,因此,要想明确家园共育的重要性,首先就得知道什么叫“家园共育”,所谓家园共育,就是指幼儿园和幼儿家庭基于合作,共同完成幼儿的成长培育工作。简言之,即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家庭亦或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进行教育工作。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就在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那么,家园共育到底有何重要性呢?
(一)家园共育,有助于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
(二)家园共育,有助于家长提高科学育儿水平
(三)家园共育,有助于孩子展示自我
二、如何进行家园共育
家庭和幼儿园是孩子生活的两个不同环境,虽然家长可以通过孩子的家庭生活获取孩子发展的相关信息,但幼儿园环境有着与家庭环境不同的特点,它是一个同龄孩子共同生活的集体,更有利于家长通过参照、比较、观察来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对孩子做出更准确的评价。亲子活动,成长档案,家长助教,教学视频等等,都能为家长提供了一个能耳闻目睹孩子生活、游戏和学习等真实表现的机会,家长通过获得孩子成长的感性知识经验,加深了对孩子能力发展的认识,从而更有地效采用相应的教育措施,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教育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三、家园共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孩子要在幼儿园经历三年的成长过程,如何让孩子真正不落后于人生的起跑线上,是每位幼教工作者必须慎重思考和不断研究、创新的课题。无论开展家长座谈会或开放日活动等,都是为了有效的帮助家长分析认识自己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误区,了解到孩子在幼儿园里是如何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让家长明确孩子们不光在幼儿园接受教育,自己的教育观念更能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教养方式,影响教育行为,由些对孩子发展产生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也要不断更新,只有幼儿园和家长之间建立了融洽的关系,思想一致,家园双方形成合力,才能对孩子的教育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庭和幼儿园是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两大教育资源,家长作为幼儿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同时更是幼儿园工作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并且都是对方所不能替代的。就家庭教育来说,家庭与幼儿之间的亲情关系决定了它在幼儿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幼儿园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幼儿老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懂得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
在实际工作中,“家园共育”会经常出现沟通障碍,近期调查情况说明,家园共育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家长工作忙,与老师沟通少。
问题二:家长对配合老师工作的态度和行为不一致。
问题三:老师和家长之间缺少信任。
问题四:教师怕与祖辈家长沟通。
针对“家园共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原因一:沟通渠道少。
原因二:家长的教育观念陈旧。
原因三:双方地位不平等。
原因四:祖辈家长过于宠爱、溺爱孩子。
针对上述原因,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以下策略解决:
策略一:家长+老师=孩子 。
策略二:开展阶段性的开放日活动,促进家园共育工作。
策略三:整合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园活动
策略四:尊重理解祖辈家长,讲究沟通方法。
家园共育始终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教育理念的改变,家长们也更加重视早期教育,并且对幼儿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再是奉若神灵,而是有了自己独特的教育认识。因此,家园共育十分有必要。幼儿教育离不开家庭,因为父母比老师更清楚地了解孩子的脾气性格以及兴趣爱好,而且在个性教育方面积累的经验肯定优于老师,这些应该对幼儿教师顺利展开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而这些都应该通过交流来实现,也就是要依靠家园共育。教师沟通交流中,绝不能以为是在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水平,而应该认识到自己在沟通的同时,多了一次向家长学习的机会。让家长拥有参与幼儿教育的兴趣,有利于形成密切互补的家园关系。幼儿教师在沟通交流时,和家长展开育儿的经验交流,不仅可以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幼儿在家的平常表现,也可以使教师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适时调整教育中偏激的方式。所以,家园共育有助于双方的沟通交流,从而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最后,我们从瑞吉欧“儿童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在家园互动过程中,儿童既是受益者,也是教育资源的提供者”的教育主张中深深体会到:要有效达到家园同步、共育、同构,只有通过各种途径,使幼儿园与家庭建立一种合作、对话、一致、互补的关系,在双向互动中,逐步唤醒家长的主体意识,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提升教养水平,真正携手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只要幼儿园和家庭发挥各自的优势,就能充分利用已有的这些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形成家园共育的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