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关于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探讨

关于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探讨

作 者:罗贝珍 (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元善镇城南小学,广东 河源 517100)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要求了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朗读能力
引言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朗读使学生牢固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通过朗读使学生正确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通过朗读使学生形成和发展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而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很多,如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保证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等等。
一、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学生最有效的是感情朗读方法就是老师范读。教师可以在充分关注教学趣味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但能引起学生的想象,还能让学生掌握和理解文章的基调,更能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朗读的欲望。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理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并体会表达效果。学生在朗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文章的表达方式。这样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才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二)打好基础符合现在教育的发展趋势
研究表明,学生形成一定的朗读习惯后,再通过朗读基础训练(包括发音、正音、吐字、发声等训练)、朗读技巧训练(主要包括停顿、轻重、快慢、语气等四个方面)、朗读节奏训练(主要包括节奏、音高训练),绝大多数学生朗读时能做到正确、流利,初步做到有感情,效果显著。 
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下,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给传统教学形式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素质教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学形式的创新和变革势在必行。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逐渐暴露出了较多的不和谐因素,如应试教育观念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实现自主学习,思维能力也受到了较大的局限,这显然不符合当前教育的主流趋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突破能力提升的瓶颈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这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
(三)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也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因此教师应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或比赛,把竞争机制引进朗读教学中。利用国庆、元旦等特殊节日举行专题朗诵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巧,唤醒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朗读比赛之中。
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实际作用,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新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师的讲解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信心,长此以往,严重影响教学效率。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改变这种低效率的教学形式,有效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使学生逐渐树立起良好的主体意识,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消除对新知识的恐惧心理从而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措施
(一)确定明确的朗读目标
现今,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标不明确是影响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前应该树立明确的朗读能力培养目标。具体来说,教师应该以语文教学大纲为指导,在符合教学标准的前提下,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结合课程标准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带领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能温故也能知新,如此一来,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教学循环,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朗读能力,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叙述,这个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注重范读并拓宽朗读的范围和时间
语文教师要注重范读。在每堂课上都要认真的用适合文章体裁、主题、人物性格的语言语调来朗读,让学生更易揣摩、体会。并且要给学生讲解一些常用的朗读技巧,如清音、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等,每一课有重点地运用一两个技巧,寓技巧于朗读实践中。另外也要拓宽朗读的范围和时间。可扩大朗读的范围,阅读文本来自生活的各个方面,朗读的材料应该不分课内课外,不避大俗大雅,只要思想内容健康,行文规范绝少错误,任何报刊书籍,都可以去读。特别是经典作品,如《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等和国内外各种各种古典著作等,都非常值得一读。给足朗读的时间,教师在每节课都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读书,进行圈画勾点,理解体会。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早读等时间加以训练,课后可适当布置一些阅读训练篇目,不定期进行朗诵比赛,多鼓励学生去认真读书,让每个学生都有认真读书的时间,都会读书。长此以往,他们的朗读能力必将得到提高,并且会终身受益。
(四)多种手段,培养朗读能力
第一,示范朗读。对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有感情地朗读还是显得有些困难。所以,范读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课文朗读中,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不仅声入学生之耳,更加情入学生之心。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诵读训练,潜移默化中学生就能渐渐形成语感,渐渐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第二,情境诱读。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去。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时间的持续长短。单调的朗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在读中锻炼朗读能力。 第三,评价促读。美国教育家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人类都是天生喜欢赞美的。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巧妙地将朗读教学的目标、意图蕴涵在评价之中,善于发现值得鼓励的因素,充分肯定学生读得好的地方,用评价巧妙点拨,培养学生对朗读的领悟能力与信心。
结束语
朗读是一门语言艺术,是一门用心来揣摩、用情来表达的声情并茂的艺术;也是调动情感、拨动心弦的艺术。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赵倩.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12).
[2]刘莹.探究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读与写,2018(25).
[3]欧辉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朗读训练[J].速读(上旬),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