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作 者:杨晓燕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胶莱街道办沙梁小学,山东 青岛 266300)
大
中
小
摘 要:创新思维作为不拘泥于常规的思维模式对生产和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学生具有高度可塑性,注重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其今后形成独立思维意识、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本文以小学教育为背景,探究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过程的相关问题,为更好开展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Innovative thinking)是一种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以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去分析、审视并处理问题,往往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有益效果。小学作为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学生为研究主体,探讨创新思维培养的相关问题。
一、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
(一)学生具有高度可塑性
小学生处于独立思维意识逐渐形成的关键阶段,通过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反复模仿、学习、到再认知,逐渐形成自身独立的思维意识,该阶段学生身体极速发育成长,心理也逐渐成熟,面临诸多问题虽然会存在经验不足、意识思维不强、独立判断能力较弱等客观问题,但其思维过程极具培养可塑性,思维固化层次相对较低,易于接受创新思维培养。如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创新思维培养,对学生今后形成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二)素质教育必然选择
创新意识在素质教育中的权重比例越来越高,体现出顶层教育设计对学生独立意识、创新思维的重视程度,一方面这与社会发展大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当前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已作为国家战略导向进行发展,创新是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关系国计民生的教育领域必然得到凸显,而作为高可塑造创新思维的小学教育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也是破除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唯分数"、"唯考试"人才培养弊端的必然选择,实现为社会培养不拘泥于传统思维模式、具有新主张、新思路的"创新型"人才必经之路。由此可见,无论是学生自身发展,还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对于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都是极其关键的。
二、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培养策略探究
(一)营造相对宽松教育教学环境
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赖于思维环境的营造,能够宽容对待有别于传统的、僵化的、教条的思维模式,从而为新思维提供扎根、萌芽和生长的土壤,进而奠定创新思维培养的基础。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教育主管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应做好管理制度方面的设计,努力将传统机械的、权威的行政管理模式向相对开放和自主培育模式进行转变,对教师进行"放权";另一方面,应鼓励教师多层次、多角度的培养学生思维意识,遇到问题不局限于单纯的破题、解题,而应在多元化的分析、探究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总之,相对宽松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的选择权,学生能够更好的摆正心态,释放天性,有助于其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加强教育教学信息交流互通
创新思维的培养信息交流同样非常关键。同一问题,不同学生思路往往不同,不同思维的碰撞有助于学生宽阔自身视野,从而更加全面的看待事物,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重学生信息交流互通。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分组学习就是信息交流沟通的有效实践,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分组的形式,将自身的看法、思路进行交流,最后形成相对独立"小组意识",再进行组与组之间的大交流,最终教师根据交流学习情况进行汇总、梳理和总结,完成教学活动。正如莎士比亚所说"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信息互通产生思维相撞,创新思维就是在思维交流中逐渐完善的,因此应注重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信息交流。
(三)注重教育教学合作与实践
小学生面对新鲜事物具有较高的猎奇心理,学习同样积极,在学习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进行有益教学实践。遇到教学问题,可由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不过分注重探究结果,而将关注点集中于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探究实践过程中,对其合理探究进行适当鼓励和有效引导,努力培养其多元化的思维模式,能够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探究问题,这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需注意的是,小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合作性教学实践是非常有益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同样进行了大量的交流互动、学习分析,进而形成创新思维下的学习成果。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回归了学习的主体,教师更多的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这与当前提倡的生本理念也是相一致的。由此可见,教育实践促进创新思维的产生,同样应得到重视。
(四)注重与家庭、社会共同培养
学校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应与家庭、社会割裂开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共同构成学生成长的大环境,因此,应有机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元素,无时无刻不体现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根据各个环境的特点,在学校环境中应注重在知识学习方面创新意识的培养,构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良好环境、积极创造意识交流、教学实践等有益实践;在家庭环境中则应注重生活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学生独立人格,生活能力等方面良好环境;而社会环境中更多的是在创新大环境的营造方面进行努力,鼓励全民创新,宣传引导创新行为。真正做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构建全方位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平台。
三、小结
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是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本文以小学教育为背景,从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培养策略两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侧重探讨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教育教学环境、教育信息交流、探究合作以及构建创新大环境等问题,为更好的在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实施创新思维培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雪婷.基于小学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26.
[2]刘春英. 小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C].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六卷).:《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2018:123-126.
作者简介
姓名:杨晓燕(1987.12)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山东省青岛市胶州 职称:二级教师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