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 者:杨 洁 (扶余市陶赖昭镇第二中心小学,吉林 松原 131200)

 摘   要: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造互动型课堂,对学生的思维开发和团结协作能力培养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针对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从多方面进行改进,并结合学生的爱好特点,更新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措施
前言
在提倡兴趣式教学的前提下,很多教育者开始认识到学习兴趣对学生的长久发展和思维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有很多教师还没有从教学理念转换过来,采用的方式较为传统,不足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为了结合教学要求,提升学习兴趣,本文就如何在具体课堂中采取相关措施展开讨论。
一、导入生动科学,合理创设问题
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第一步,尤其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往往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注意力较为分散,无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特点,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首先需要从教学设计环节做起,将每一步的教学任务设计清楚,采用生动趣味的话语和例子来引入教学,并融合于整节教学课堂,这就涉及到了导入的重要性。众所周知,良好的开端决定成功的一半,即教师在导入内容环节必不可少,需要用学生熟悉或者感兴趣的内容导入,使得学生接下来的兴趣大大提升,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前,教师先通过师生互动,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学们生日的时候会吃生日蛋糕吗?谁送的呢?""会吃,我的是妈妈买的。""我的是奶奶买的。""好的同学们,那在分蛋糕时,我们是怎么进行分配的呢?""先将蛋糕分为两半,再继续分割。""那我想同学们也会是一个公平的孩子,为了让大家得到大小一样的蛋糕,我们该怎么做呢?接下来就跟随老师来看黑板。"在简单的互动以后,教师利用"切蛋糕"的例子引出"分数"的概念,明确"几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利用生活化的案例,提升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合理的理解数学知识点,并强化他们的思维思考能力和实际生活结合知识运用的能力,从而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结合手工制作,丰富教学模式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思维理解方面发育的不是特别完善,相反,由于他们的好动和活泼性,导致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待挖掘和提升,针对不同时期的学生,教师就应该进行不同的教学改进。此时,教师就可以完全打造一个"动手型课堂",即将知识探究和学习转变为实际的手工课,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手工操作,指导他们进行知识探究,从动手中发现数学的奥秘。因此,手工制作的方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点途径之一,教师可以进行合理应用。例如,在学习到"图形与变换"时,学生了解了基础的图形概念,但还没有在脑海当中构建实际的知识模型。"同学们喜欢剪纸吗?我们今天就来跟着老师学习一些基础的剪纸。大家请听老师的步骤解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进行"剪一剪"活动,每位同学都根据要求剪出了相关的图形。"现在请剪一个你最喜欢的图形吧,再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并通过同桌之间的成果分享方式,以及最后的集体成果展示方式,更加活跃了整个课堂氛围,收获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打造了一个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课堂,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理解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三、分层设计任务,提升学习自信
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教学任务设计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是对整个课堂教学效率起决定性的因素,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不同,在对知识的理解速度方面也有所不同。因此,新型教育理念的要求下,教师更应该从小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对于学生个性发展造成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例如,分层教学成为了当前教育者的青睐,也对不同学生之间高效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比如,在进行"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教学时,在之前的教学内容回顾之下,有的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技巧,而在"小数除法"方面就显得比较吃力。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初步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回忆乘法口诀,并结合小数乘法的计算公式,进行小数乘法学习,比如进行简单的计算"0.2×0.3=?0.8×0.7=?",另一部分学生则在完全掌握了小数乘法之后,也能够对"1.2×0.6=?"准确计算时,开始对教师列出的小数除法题目做计算,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一些困难较高的任务,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不要丧失学习自信。这种分层式教学,既站在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班级整体学习效率,实现了教学目标。
四、布置探究作业,培养创新思维
活动式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尤为重要,是教育者及其提倡的一种方法,因为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他们对一些课本知识不感兴趣,需要结合现实中的案例来进行学习,将会强化认知水平,培养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适时而必要的课外探究活动就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催化剂作用。例如,在"长方形与正方形"学习以后,教师和学生们共同组织课外探究活动"我是小小粉刷匠",即和同学们一起通过面积分配,进行操场墙面的粉刷。比如,将学生分为两两一组,每个小组需要完成"长和宽分别为3米和2米的墙壁",有的同学完成"边长为2米的正方形"粉刷。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们需要自己测量,自己做标记,从而正确地完成探究任务。因此,课外活动作为提倡的教学方式之一,促进了学生探究兴趣的培养,对于他们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能力也有积极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前提基础,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前提。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教案设计层面出发,一切以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教学改进,从而培养思维全面、问题解决能力强的学生,实现新时代下的教学目标,体现新型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张亮.浅谈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与途径[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1):177.
[2]王志娟.基于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小学数学教学[J].数码设计(上),2019,(10):90.
[3]蔡萍.小学数学教学中兴趣的培养[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9,(10):52-53.
[4]林碧云.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读与写,2019,16(28):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