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下面就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也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录音、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比如在进行课文教授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听说读写的语文材料,采用自制课件来进行教学,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形象、真实的图画、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四年级的《落花生》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实物展示、课件辅助或幻灯片教学的办法,让学生知道并体会花生的外表是不太好看的,但它很有用,因此我们做人也要像花生,要做对社会实实在在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而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从而升华了课文的主题,达到了要学习的效果或目的。也可以让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进行比较,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尊重每个学生,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热爱学生,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在一堂语文自习课上, 一名小女生懒得做练习册上的那些机械重复的题目, 只对造句和看图作文感兴趣。不知什么时候教师突然来到她身边, 并抽走了她的练习册。霎时间, 她惶恐不安, 如临大敌。然而教师并没有因为练习册上大片大片的空白而大发雷霆, 却对小女孩造的句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句子是这样的: “花儿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 ” 教师看了以后, 轻柔的朝小女孩一笑, 夸赞道: “非常好, 很有想像力, 多有灵性啊!” 随后又问道: “为什么不说 ‘倾听春天的脚步’ 呢?” 小女孩第一次受到如此夸奖, 心头一暖, 胆大了起来, 反驳道:“有时候春天来时是没有脚步的, 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 教师没有说话, 只是轻轻地拍了拍她的头, 走上讲台, 她的练习成为讲造句题的范本。欣赏和鼓励带给小女生无穷无尽的动力, 在以后的日子里, 她学习热情特别高涨, 特别用功, 成绩一跃成为班级第一名。由此说明: 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 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三、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从而达到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保持????????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发法。语文习得研究证明:语文教学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这些条件来开发学生的思维”。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这就是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的跟着老师走。例如:在教学《草》这首诗时,给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现出一片大草原的景色,然后让学生思考回答:草原上的草长的怎么样?谁能用“岁”说一句话呢?(例如:今年我11岁了),一年分为几个季节?(春、夏、秋、冬),那么不同的季节的草都有什么特征?(展示幻灯片),等等一系列连锁性的问题,学生回答,老师给以辅导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气氛非常活跃,这样以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跳出了被灌输的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他们乐于学习达到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保持。
四、利用直观形象的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之一是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而在不长又不短的四十分钟里,如何才能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多媒体进课堂,已是当前教学活动的一项很重要的形式。它以有趣的音乐.图像等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把多媒体这样直观的教学手段穿插导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兴趣盎然。在教学《琥珀》这一课时,由于年代久远,琥珀的形成学生无法想象体会到,认识不深刻。于是,课前我便制作琥珀怎样的漫画。上课时,我一边播放漫画,学生一边结合课文讲解。这样,能使学生一下子进入课文的角色,在愉快的乐声和动人的画面中去学习。有了乐趣,学生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
(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七律·长征》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感情朗读及背诵的目的,我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编排几个有利于表达诗句意思的动作,然后一边读诗句,一边表演动作。这样,学生立刻有了兴趣,学会很快。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建立起来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会学、乐学,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勇于探索,肯于苦功,把每节课教得活、新、实,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激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