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主动回应刚需 提升美术教学获得感

主动回应刚需 提升美术教学获得感

作 者:江利中1 孙俊鹏2 (1.浙江省开化县北门小学,浙江 开化 324300 2. 浙江省开化县苏庄镇富户小学,浙江 开化 324300)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开启了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征程。美术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国家培养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工作,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步入新时代,美育已经成为各方的刚性需求,教师、学生、家长在美术教育成效上提出了新的期盼,作为一线美术教育工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积极探索课程改革的新思路,主动回应小学美术刚需,努力提升广大师生的教学获得感。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刚需;获得感
鲁迅曾说:"美术可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遂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美术教育作为美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体系是刚性需求。主动回应刚需,创新教育教学,提升美术教学获得感。
一、整合教学内容,促进模块化学习
分析教科书的编排逻辑,教学内容很好的关注到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素养的发展问题。涵盖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应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美术知识、基本美术技能、基本鉴赏能力、基本设计能力、评述方法等综合素养。教材按照不同年级,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几大板块内容分散安排到教材当中。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每一册的教材虽然有相应版块的侧重,却仍然显得有些分散,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如蜻蜓点水,不够深入。这需要我们加强各册教材中版块的资源整合,提升相应版块的学习密度,提升学习有效性,突出刚性需求。
二、优化学具供给,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美术教材知识点分版块螺旋式提升的设计,需要孩子们每学期都要备足各版块知识的学具方能参与到学习当中,这无疑与减轻学生的书包负担是背道而驰的。另一个现象是,孩子因为年龄尚小,常常会在当节的美术课忘记带齐美术工具,从而弱化部分学生在当天美术课中的学习效益,无法自主的体验到快乐幸福的课堂收获。这对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提倡从有利于孩子在美术课堂的快乐体验为出发点,改变美术学具的供给方式和携带方式,以版块化集中学习为导向,提升知识浸入式学习刚需为落脚点,采用小组集中配备多样化必备学具为手段,满足提升美术课堂学习效率的刚性需求。
三、整合教师队伍,供给优质教师资源
不同美术教师在自身的专业特长上的差异现象客观存在,综合素养高,专业业务能力全面的老师毕竟还是少数,普通教师要面对美术教材中大美术观下的课程教学,似乎力不从心,对于学生来说,也并没有得到最优的教师资源,这与学生的刚性需求也是相矛盾的。针对这一矛盾,我们提倡以学校美术学科组为依托,甚至鼓励教师跨校走教,大胆改革创新,对美术教师进行动态管理,按照模块化知识教学需求,采用教师跨年级段进行走班教学,让最优的美术教育资源辐射到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四、学科协同教学,促进知识全链接学习
美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其跨越各学科知识的情况非常多。譬如三年级下册的《陀螺,转呀转》一课就包含了数学、科学、美术等学科知识,这要求美术教师将多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教学,而专业教师却更多的是关注本学科素养的发展,弱化其它学科知识的运用。这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能力的需求是存在矛盾性的。理清不同学科中需要融合的课程,把课程资源、教师资源、教材资源进行再融合,打造多学科整合的新课程形式。基于"STEAM+美术"的课程理念是当下突破学科整合的新思路,形成多学科协同教学格局。
五、探索课程供给,满足高质量个性化需求
当前,家长对子女的高质量、个性化教育需求呼声的日益强烈,这是社会对学校美术教育提出的刚性需求。学校和教师努力开发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校本课程及地方课程作为补充。但是,这些课程很多时候只停留在课表上,美之名曰"开齐开足",真正开设的也往往一个星期或许只有一节课,一个学期只有几节课,浮于形式,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在这样的课程中难以得到充分拓展,这需要我们大胆地进行课程供给侧改革,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美术教育服务,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个性化、高质量美术教育供给中来,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探索学分积分制,积极倡导社会力量开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美术教育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六、分解课程目标,构建终身学习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我们把教学目标设置为三个维度,一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是知识与技能,三是过程与方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去落实教学任务。实践中,我们常常有这样一种困惑,一节美术课因为老师关注的目标点多,在设计课程时将更多地关注多目标融合,而弱化显性的教学成果,致使课堂更多呈现的是一种外在形式而缺乏随堂的获得预期。把教学目标进行分解,通过设计更易达成,更为显性的教学小目标,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教师和学生都乐见的,也符合学习预期的美术课堂。例如在二年级下册第16课《可爱的猫咪》中,我们采用目标分解法,将猫文化学习、猫的习性观察、猫画欣赏、猫画创作、创意设计等多个目标进行分块实施,加深了学习深度,整合其它单元课时加以补充,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学深学精、触类旁通,收获的是可预期的课堂体验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美术课程教学改革只要坚持有利于促进全面育人目标,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积极主动回应刚性需求,大胆创新,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郭士军.试论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J].美术教育研究,2018(02):140.
[2]刘惠.地域性文化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中),2016(06):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