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新课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策略 .

新课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策略 .

作 者:蒲生林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乌江镇中心学校,甘肃 张掖 734026)

 

 
摘   要:作业设计作为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强化知识理解的关键,为提高知识运用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作业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实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有效性,通过强化知识运用,来提升数学能力,从而完成作业设计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前言
在当前素质教育提倡的前提下,整个教学环节都发生了相关的改变,尤其在作业设计中,从以前的追求作业量变为了追求作业的精简和有效性。繁琐的作业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完成积极性,还造成了身心发展的上的疲惫感,不利于体现教学目标。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有效进行作业设计,就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一、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过于繁重,学生积极性不强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之下,学校和家庭越来越重视对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为了保证学习质量,教师在作业设计的过程当中往往会选择以量促变的方法,给学生布置一大串作业,再加上学科种类的丰富性,使得小学阶段的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对应的课后作业,这就导致了学生的作业总量过多,完成作业任务繁重,学生在课下投入大部分的时间来完成教师遗留的作业。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弱,对于作业的完成也只是敷衍了事,并不能够完成作业布置的最初目的。
(二)设计模式单一,缺乏创新实用性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在完成作业的过程当中,作业的设计必须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并丰富作业布置的类型和题材。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设计作业的方法还是一成不变,大多数都是让学生重复练习重复做题,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这也是导致作业完成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没有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生活实践当中,对于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也缺乏相关的探究,不符合新课程的标准。
(三)作业难度较大,完成效果较差
教师在作业设计的过程当中,有时为了强调学生的思维发展,可能会给学生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来进行练习。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对完成作业丧失了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为难度较大的问题,会让学生从习题解答当中感受到挫败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产生怀疑,并且最终的完成情况也无法达到教师预期的情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也没有体现作业设计的合理性,不符合教学要求。
二、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精简作业数量,合理设计作业
在针对作业繁重、作业科目多的实际情况下,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该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能力发展为前提,精简作业数量,保证作业质量。如果教师想要以量变促进质变,在小学这个阶段几乎不可能完成,教师只需要挑选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既能够突出本节课所讲的重点,又能够让学生巩固知识,这就实现了作业设计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进行作业设计的过程中,为了保证作业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将作业精简,选取有针对性的问题来设计。例如,在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过程当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进行大量练习,往往会给学生出很多计算题,这就不符合当下作业设计的目标。教师可以通过改进方法,将这个作业设计分为两类。一类是让学生通过练习"整数乘法",让学生计算"20×6=?30×3=?"等整数乘法,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技巧。另一类则通过非整数乘法来计算,比如"23×7=?"等,让学生明白"先用十位上的数乘一位数,再用个位上的数乘一位数,最后把结果相加。"的计算规律,即精简了作业的数量,又让学生掌握了计算规律。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的过程当中通过典型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准确掌握所学知识就足以完成教学任务。
(二)结合生活实践,布置课外作业
在作业布置的形式上,教师可以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行生活式的作业任务,比如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的生活进行结合,在生活探究的过程当中理解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此来强化知识的运用。生活实践式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开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比如,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在操场草坪上进行"铺地毯"活动,教师给每个小组的作业有所不同,有的小组需要铺36平方米,有的小组需要铺32平方米,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自由选择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最终完成作业要求。在生活实践当中,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生活实际当中,巧妙的运用多边形的面积来进行问题解决,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三)分层设计作业,促进个性发展
由于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学习能力不同,在进行作业布置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进行分层设计作业,对于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难度较大、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题目。对于基础知识掌握较慢的学生来说,教师就通过布置基础的习题,让学生起到巩固课堂知识的作用就足够了。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以后,由于受到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有些同学的记忆能力较强,有些同学的记忆能力较慢。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就可以进行分层设计作业。比如,让学生默写"1-3分别乘到9的公式",并在练习本上按顺序进行默写。对于记忆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让那些学生默写完整的乘法口诀表,以加强记忆。在作业完成的过程当中,采用分层设计作业的方法,既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找到了自信心,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又让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保证了教学整体效率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业设计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有效的设计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作业探究,提升作业完成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感受数学学科魅力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饶丽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35):124.
[2]李加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数码设计(下),2019,(10):58.
[3]侯亚松.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之创新[J].读与写,2019,16(32):287.
[4]李翰林.浅谈如何有效的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数码设计(下),2019,(11):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