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课改下高中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作 者:汪 岩
(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黑龙江 鹤岗 156200)
大
中
小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成为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教学目标。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做好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工作,需要教师关注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思想和倡导的新方法。在一线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究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才能解决高中语文教学难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情境;思考;内容
前言
阅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其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理解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其中的人文内涵和情感内涵,才能让阅读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关注新方法的尝试,做一线改革创新者,才能完成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学科教学目标。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第一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发现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对语文阅读没有一丝兴趣。利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改变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观念。激发其内在驱动力,才能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语文学习内容,参与语文阅读学习活动。学生能够参与到具体的阅读活动中,才有机会锻炼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在组织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方式的开发。不将课本中的内容作为唯一的阅读教学内容,也不将三尺讲台作为单一的教学平台与教学工具。利用真实形象的情境,促进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弱,利用情境简化阅读内容,降低阅读难度。有助于学生建立阅读信息,从而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像在讲解《窗前的树》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积累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培养学生写景状物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尝试理清课文的结构,找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优美语句。促进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槐树的赞美之情,形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阅读文章总分总的行文思路,了解作者优美的语言和清晰的结构。为了让教学更加顺畅,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足,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与槐树相关的纪录片。让学生关注这一生活中经常出现,但容易被忽略的植物,发现槐树的美槐树的价值。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与槐树的故事。比如,一些学生会说,自己闻过槐树的花香,难以忘怀。有的学生会说,妈妈会做槐树下的饺子,味道特别。用不同的方式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与槐树的距离更近,通过反复诵读,发现阅读的快乐,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阅读意识,形成阅读理解能力。
二、鼓励课堂提问,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很多高中学生已经丧失了提问的意识和能力。学生没能在课堂中提出问题,证明学生的课堂学习思考不足或提问勇气不足。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分析能力,知道哪些东西能听懂,哪些地方存疑。将这些问题的解决作为目标之一,努力思考,积极解决。加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的能动性体现出来,加强教师指导力度。
像在讲解《项链》这一小说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家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以及这些巧妙之处的文学表达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更多的提问机会和表达机会留给学生。设置与提问相关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在自主思考之后积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共同解决,以此让课堂成为学生发言的课堂。教师退居幕后,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项链"这一题目和"莫泊桑"这一作者,让学生针对这两项关键词提出自己的问题。有的学生会提出"莫泊桑是哪国的作家?他有什么著作?"这与文学背景相关,知道答案的同学可以在课堂中快速回答,以此来充实课堂内容,解决时代背景问题。在内容讲解与人物描写方面,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时刻给学生空间,才能让高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融入到阅读内容之中。
三、重视情感体验,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是因为其中的一字一句都饱含着深意,传达着感情。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课堂中的情感分析。让学生接触阅读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猜一猜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文章表达的情感与作者选择的切入点有密切关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作者要表达的主要信息。从情感入手做好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大幅度提高。在课堂中优化问题的设置,找到具有分析和审美价值的句子剖析文章内容,是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方式。
像在讲解《好雪片片》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好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托的情感。学习流浪老人保持善良的本性,执着为他人送去温暖的优良品质。结合文章的切入点以及情感表达方向,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去感知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他的美好心灵。像"即使在热到摄氏38度的,剩下他也着一件很厚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毛衣"、"那么厚的衣服使他肥胖笨重有如水桶"等。借助文章中描写老人外形和生活情形的关键语句,促进学生深入了解流浪老人的形象,为之后美好品质做好铺垫,加强之后的情感冲击。
结语
综上所述,考虑到阅读理解能力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同时,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面对教学改革挑战,利用新思想指导个人阅读理解教学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积极思考,自主深入,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康美玉.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J].语文课内外,2020,(1):223.
[2]吴晓.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阅读思维能力培养[J].广西教育(中等教育),2019,(8):62-63.
[3]刘国华.浅谈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2019,(32):76.
[4]叶乃平.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J].魅力中国,2019,(40):132-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