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初中数学课堂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的理解
作 者:唐 平
(衡阳市第九中学,湖南 421000)
大
中
小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数学活动型;生活实例型;新旧冲突型
从数学学习的认知本质看,数学学习离不开情境。事实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无论是对知识的理解,还是知识的运用,都离不开知识产生的环境和适用的范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不但可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来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数学故事型问题情境
针对具体的数学知识,知道知识本源和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就是教学中我们应该凸显的本色——还原数学教学本色。数学课堂中的故事可以是数学史及一些名人轶事,或一些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有趣的民间故事等。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史,提高数学素养。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教师给学生边讲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边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学生都非常疑惑不解,教师因势利导引入相似三角形知识应用的学习,学完新课后,再一起回过头来思考泰勒斯是用什么方法原理测量金字塔高度。这样的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堂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设计问题的意识。
二、创设数学活动型问题情境
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亲自活动,让学生从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
如学习《相似图形》时,让学生直观猜测相似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有什么关系,再通过测量、填表、总结规律等数学实验归纳出相似图形的性质,最后根据几何画板的精确度量和计算,得出相似图形的性质。整个实验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深刻体会。
三、创设生活实例型问题情境
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熟悉的事物及实例,从具体的感知引出数学知识。如果教学能与学生的这些知识联系起来,将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而一旦学生接受了学习,也就会容易理解并掌握课堂知识。注重生活实例型设计,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成为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如:在《合并同类项》教学中,设计问题情境:小明去帮家人买早餐,爸爸需要3个包子,3个馒头;妈妈需要2个包子,3个馒头;自己需要2个包子,2个馒头。这是小明家人的早餐清单,如果你是早餐店老板,你会怎么帮小明打包?这是极其贴近生活的事件,往往被人们"视而不见"的数学例子,可以有效冲击学生的视线,体现"学数学,用数学"的理论。又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引入时,可以提出问题:瓦工师傅盖房时,看房梁是否水平,有时就有一块等腰三角形放在梁上,从顶点系一重物,如果系重物的绳子正好经过三角板底边的中点,房梁就是水平的,为什么?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很贴近现实生活,明白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形成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想问题的好习惯。
四、创设新旧联系型问题情境
知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新知的产生往往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已有知识的前提下,教师要适当地增加或减弱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判断,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或发现新的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已有的知识,通过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原有的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相似图形》教学时,先设计两个图形全等,引导学生回顾全等图形的概念和相关性质,再通过把其中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改变大小,保持形状不变,引出相似图形的本质特征。从旧知全等图形到新知相似图形,学生易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构建整体框架。
五、创设新旧冲突型问题情境
冲突型问题情境,能够刺激学生的认知观念和认知思维。强烈冲击的效果下,让学生印象深刻,对新学知识充满好奇并极其期待,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全等三角形"边角边"判定定理的教学中,涉及到"边边角"不能用来判定三角形全等,但是学生作图往往难以发现,这就是典型的认知观念上的误导。正是学生遇到了问题,借助这个冲突,设计问题情境:"边边角"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动手作图,分锐角,钝角情况,让学生实践,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更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时要遵循力所能及的原则,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新鲜的桃子"。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只有建立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激发学生头脑中的"最佳活动区",引起学生共鸣。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安排要能围绕教学内容有目的性、艺术性,达到紧扣学生心弦引起学习兴趣,燃起智慧的火花的效果;不能放任随意,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 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黄翔,李开慧.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09期
[2] 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探析[J]. 徐君霞. 理科考试研究. 2016(20)
[3] 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索[J]. 颜玫. 华夏教师. 201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