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无论是在应试教育的过去还是在新课改的今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是一切教育理念的落脚点和归宿。课程的设置、课堂教学的实效、教师队伍的素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几个重要因素。因此,学校要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就应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出好管理“牌”,高举科研“旗”,奏响特色“曲”,下活减负“棋”。为此,本文特就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学校的教育管理质量这一论题作如下探讨:
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规范教学常规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范教学常规是学校管理的必要手段。首先,制定合理的教学常规工作制度。教师教学常规工作制度,对教师的行为起着指引作用,教学常规工作制度要规定教师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工作时间、工作方法、工作标准。常规工作制度要符合本校实际,要能为教师所接受,对教师既要有约束性,又要有激励性和鼓动性。教学常规工作制度要涉及到教师的进修培训、教学行为、教学研讨、师德表现等方面。其次,落实量化考核方案,严格检查。制度要落到实处,必须严格检查督促才能得以实现。工作制度重点起指引方向的作用,还应针对工作制度,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案或标准。考核方案或标准应做到细致化、条款化、分值化。这样的方案便于检查和操作,以使每一个教师的工作得到客观、公正的衡量。对教师工作进行检查时,严格按考核方案进行,以保证制度的实现。
学校有了健全合理的教学常规工作制度,有了认真负责的检查人员,教师们工作就会日趋规范,教学工作就正常开展,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二、注重领导示范,发挥领导公信力
学校领导班子是整个学校运行的火车头,学校能否正常健康的发展,领导班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学校领导只有注重自身影响力的提高,才能达到潜移默化地调动教师积极性的目的。一方面,要求学校领导要从管理能力、自身素质、领导作风等方面优化自身的领导形象;另一方面,要求学校领导班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民主协商,使其班子成为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的有效组织。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注重树立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学校领导理所当然应该是教师的榜样。“打铁还需本身硬”,学校领导一言一行,对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激发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作为学校领导必须处处严于律己、身先士卒,以高尚无私的人格魅力去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有令则不从。”学校领导要不断加强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应以德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导人。唯有如此,才能深入了解教师的愿望和要求,及时获得信息,集中教师的智慧,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激励着教师为学校的发展“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学校的办学效益一年一个新台阶。
三、创建科学的管理机制,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
教育事业最终要靠人来实现、来落实,积极构建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的教职工队伍是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前提与基础。学校管理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约束人,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学校要以教师队伍、学生、教学、校园管理为重点,通过教育、行政、工资分配、纪律等手段,创建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形成齐心协力抓管理、促质量的强劲势头。要重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既要看到教师队伍中积极上进的主流,也要看到部分教师人心浮动、情绪懈怠的不良倾向。对此,校长既要抓制度制约,又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激发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根据中小学的现状,学校的管理工作应该首先从建章立制入手,在严、细、实、恒上下功夫,既要严格、细致,又要持之以恒,更要抓好落实,不仅是挂在墙上、印在纸上,更要进一步落实到行动上。章程和制度的建立,是校长办学思想和管理思想的体现,是办学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管理规范化的基础,既要遵循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又要切合学校的实际。其次,逐步建立、完善教委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机制,坚决摒弃单纯以升学率高低、考试成绩多少去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简单做法,评价结果要作为考核单位和个人工作的重要依据,与评优评先、工资分配以及学生升学直接挂钩。再次,县、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期初视导和年终督导评估制度,加强对中小学管理工作的监控和指导。同时,学校内部要进一步落实教代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加强学校的民主化管理。
四、强化减负意识 ,实现“轻负高效”实效化
给学生减负是一个老话题了,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一呼声喊了很多年,但总是“打雷不下雨”“雷声大,雨点小”,有些学校甚至为了考试分数的提高,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代价。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轻负高效”呢?首先必须抓课堂,保效率。抓住教学改革这一要害,提高“一次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改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把“讲堂变学堂”,把“教室变学室”,把“要我学变我要学” ,注重学海无涯趣作舟,不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每一堂课力争做到“预设课堂,创生精彩,提升效率,追求高效,减少低效,杜绝无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次必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温总理说过要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不延长学生在校时间,不剥夺学生的课余时间,合理布置适量、难度适中、兼顾各个层面学生能力的作业,课内外有机结合,加上相对科学的评价制度,才能真正将学生从沉重的作业堆中解放,健康学习快乐成长。第三,要给教师减轻负担。给学生减负的同时,还要看到教师负担过重、压力过大的状况。各种考核种类繁多、学校的管理不规范、按教学成绩排队、家长期望过高等,均给教师造成了一定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给教师减压也是“轻负高效”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管理部门和管理者应转变观念,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做到科学管理,以人为本,全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形成关心、理解和支持教师工作的氛围,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
总之,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于创新,管理工作的主体是人。中小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更应该加强对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双重管理,重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全校形成改革意识浓、办学机制新、教育管理实、市场理念强的办学新机制,保持学校发展的强劲势头,提高整体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