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出主题探究活动中的死胡同
作 者:谢雪晶
(厦门市实验幼儿园 361009)
大
中
小
摘 要:对于缺乏经验的教师来说,要不断挖掘主题探究活动的教育价值并进行深入学习是非常困难的,常常会遇到瓶颈。在这种时候是该选择放弃,还是维持现状?我将在下文结合案例分享经验。 关键词:主题探究活动;死胡同;解决策略
作为一名缺乏教学经验的新手教师,主题探究活动无论从知识储备还是幼儿指导方面,都对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对于刚接触课程不久的我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在活动中遇到瓶颈却不知如何"下手",常常感觉走进了"死胡同"。但是经过四年的不断学习和摸索,我也逐渐总结出一些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一、"死胡同"之一:幼儿兴趣减退或是遇到困难无法继续游戏
(一)头脑风暴,细化主题内容
案例1:无人问津的共享单车
在主题探究活动"金砖小主人"的子主题"共享单车区"的推进中我遇到了问题。一开始,大家的热情特别高涨,大家都抢着来玩"开锁游戏"。但渐渐地,共享单车区越来越冷清。看到这样的变化,我很着急,到底该怎么办呢?我翻阅大量的书本寻找各种关于"开锁"的游戏,我还咨询各班老师,希望能让这个游戏的生命力持续下去。但是,老教师的一席话让我停止了一切"动作"。她说:"游戏的主体是孩子,是不是应该去问问他们呢?"这句话顿时让我醍醐灌顶,于是,我召集了小分队开了一次小组会议,我把问题提出来:面对冷清的共享单车区,该怎么办?小分队成员面面相觑,但是墨晗的话打开了大家话匣子。她说:"首先,我们得有一个工作室。"岩楷马上接着说:"我还一个主意,我们也可以设计空中自行车道啊!"泽予说:"自行车道可以设计在阳台上,阳台宽阔又平整。"炜坚拍拍脑袋:"我去参观过空中自行车道,自行车道是有弯道、上下坡,还有闸门的。"
在上述案例一中,当我意识到"共享单车区"变得无人问津时,通过鼓励孩子们运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和孩子们共同解决这一问题,将主题活动自然地拆解成了若干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的游戏。
(二)退后等待,静待幼儿惊喜
案例2: 站不住的模特支架
在"萌娃新衣"这个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想制作模特支架来展示他们的时装作品。于是,区域时孩子们通过比较、选择了最适合的的水管积木搭成了模特支架。然而,午睡起床之后模特支架轰然倒塌。问题出在哪里呢?在集中讨论会上,大家意见不一,经过讨论小伙伴们分成三组用自己的方法来搭建。有的小组搭建了细长形的模特支架,有的小组搭建了三角底座的模特支架,还有的小组干脆用透明胶来固定水管积木。每个小组对自己的模特支架都很有信心,到底哪组的模特支架最坚固呢?用时间来说话。当天下午,细长细长的模特支架就倒塌了,另外两个依然屹立不倒。第二天来园,很不幸两个模特支架都没坚持住,孩子们像打了霜的茄子闷闷不乐。接下来好几天都没有小朋友再提模特支架的事情,我很着急,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推进的方向有问题。就在我自我怀疑之时,歆雅、郑好两个人在建构区搭着什么?我走过去发现她们正在搭建模特支架,她们将后两组的设计整合到了一起,并用透明胶将所有的水管积木粘合到了一起。这样的模特支架稳固了吗?没想到模特支架还是没撑过两天,虽然不至于粉身碎骨,但也残缺不全。这下,郑好也退出了,只剩歆雅依然奋斗着。歆雅默默收拾"残局",然后往立柱里倒土,我问她在做什么,她说:"晨间户外的梅花桩就是用这样的办法,为了稳固在里面装了很多沙子。"歆雅先把水管积木底部全部封住,然后到沙池将沙子一点一点地倒了进去,很快底座就增加了重量。接下来把中间支柱和底座连接起来,这下,模特支架终于完工了。没想到,这回的模特支架竟然撑住了!
在案例二中,当孩子们踏上了搭建模特支架的漫长道路,遇到困难放弃的时候,教师通过退后等待,教师需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分析幼儿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操作中的技术问题,还是探究中的方法问题,或者是认知上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帮助,让遇到不同困难的幼儿在教师的点拨下,获得成功的探究经验。
二、"死胡同"之二:教师看到幼儿的发展点却不知如何推进
(一)教研支持,借鉴教师经验
案例1:在主题探究活动"纸张探索馆"的前期阶段孩子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纸张,他们发现原来纸张是各种各样的,有厚有薄、有轻有重、有吸水和不吸水等等。孩子们还提出要举办一场纸张展览馆示,并且邀请其他班级的小朋友一起来认识纸张。当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纸张展览馆落幕之后,孩子们依然会不断地谈论有关纸张的话题。而作为教师的我,突然就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了?我不断地问自己:怎样地支持才能有效地推动幼儿游戏的进展呢?纸张能挖掘出更深入的学习点吗?但由于缺少教学经验,我又走入了死胡同。
于是,在年段教研时我提出了我的困惑,希望大家能给我一些帮助。老教师们把自己以往的经验一一分享,我深得启发。我发现之前我总是纠结于纸张的外在特性,比如厚薄、大小、长短等等。但是,我却忽视了纸张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内在特征。作为大班年龄阶段的孩子们对纸张的认识只局限在了"看"这一感官,那作为教师应该通过引导推动幼儿的深入探究。首先,应该充分地与纸张游戏,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感知纸张,让他们闻一闻、摸一摸、揉一揉、折一折、卷一卷、撕一撕,去发现纸张的共性和不同。接下来,才针对每种纸张的不同特点进行游戏,比如会吸水的纸张可以怎么玩,硬度大的纸张可以如何游戏等等。
在案例中,教师看到幼儿的发展点却不知如何推进时,说明教师看待问题的视角比较局限,看待事物的角度很单一。在教研活动中通过头脑风暴,激发了创造力,萌生了想法。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不同看待事物的视角,激发教师从事物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来思考问题,通过不断地转化视角将事物剖析得更加透彻。这样思考问题的方式运用到主题探究活动的推进上,可以使活动更深入、更广阔、也更精彩。
(二)自主学习,充实理论知识
案例2:纸张探索馆建设部最近刮起了"摩天大楼"的流行之风,不管是纸杯塔、纸板大楼还是纸筒房都撘得越来越高。这天,孩子们围绕着一个话题争论不休:到底谁搭得高呢?雨辰说:"我的楼房高,用眼睛就能看出来。"皓增不服气:"那是因为用的纸筒比较高,所以搭起来高。我们用的纸杯比较矮,看上去就矮。"涵烽提出建议:"不然我们数数看吧!"涵烽边指点物体边数:"1、2...21层!"雨辰不相信:"我来数数看。"她摸着纸杯边数,可是因为纸杯塔实在太高了,后面的纸杯摸不着,数到后面就乱了。她的结论是:"2、4、6...明明是18层。"就在这样一个场景中,我在旁边亲眼目睹了"哇"时刻,但是冷静下来后,我开始思考:到底孩子的发展点是什么呢?
于是我翻阅了《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通过学习,我认为发展点落在群数这一核心经验上。书上对于"群数"这一核心经验是这样描述的:按群计数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个是手的动作方面,幼儿的发展是从触摸物体到指点物体再到用眼代替手区分物体。另一个方面是语言动作,从大声说出数词到小声说出数词再到默数。通过与书中核心经验的对照,在案例中的涵烽手的动作发展到了指点物体,雨辰停留在触摸物体这个阶段。而在语言动作方面都在大声说出数词的阶段,还有可以发展的空间。所以,我认为顺应幼儿的需要开展群数的相关活动来支持幼儿是有必要的。
在案例二中,由于教师专业知识积累不足,不能在当下接住孩子的抛来的球,这也是教师普遍面临的一大问题。尤其是将数学学科置于主题的大背景下,教师更难以从中挖掘出幼儿发展的核心经验。究其原因归根到底在于教师对"数学核心经验"缺乏系统的认知和深入的学习。对于数学,教师常常有客观上的认知障碍,认为数学知识点通常只是一个又一个孤立的活动,缺乏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整合的能力。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教师要克服 "恐数心理",对幼儿数学核心经验建立清晰的认知和理解。其次,要改变对于"数学"固有的看法,遵循幼儿数学学习和发展的轨迹,将数学回归于幼儿的生活当中,引导幼儿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面对生活情境中遇到的困难,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得以发展。
主题探究活动是一个共同的成长的过程,幼儿在成长,教师同样也在成长。在探究过程中,幼儿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转变教育观念,提升专业文化素养。主题探究活动中的"死胡同"并非个例,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努力探寻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宫毓敏.家园互动,巧设家庭游戏区域[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27).
[2] 马小兰.幼儿园家园互动新模式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2(22).
[3] 李晓燕.践思践行在品格主题背景下成长——以案例研究促进家园合作的新转变[J].教育教学论坛,2015(6).
[4] 张艳平,胡君.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家园互动有效性的研究[J].教育界,2015(13).
[5] 刘静.基于网络的家园互动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9.
[6]黄瑞芳.农村幼儿园家园合作调查研究——以运城市为例[D].山西师范大学,2014.
[7] 林永红.让"开放日"成为家园互动的有效平台[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47).
[8] 鲁肖麟.国内幼儿园家园互动研究综述[J].新西部,2015(9).
[9] 李生兰.示范性幼儿园网站"家园互动"栏目的观测与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4(1).
[10] 姚月叶.论家长资源在主题活动中的合理利用[J].教师,201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