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作 者:冯 辉 (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楚米镇元田小学,贵州 遵义 563204)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其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对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较大。传播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才能让数学课堂成为解决问题的学习阵地。关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构建全新数学课堂,才能全面实现课堂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方法;目标
前言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让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成为小学阶段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从数学课本内容重难与难点出发,本着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水平的目的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完善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真真切切地展示数学学科的魅力,推进数学进步。
一、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发现与提出问题
在小学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各个年级学习效果的优化有促进意义。特别是在年级逐渐升高的过程中,大多数小学生会出现学习兴趣下降的问题。重视兴趣的培养与保持,让学生始终享受数学学习过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打造符合实际的课堂学习情境,最能保持学生数学学习的初心,感受数学学习的美好。
比如,教师要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的打造,给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天然阵地。每一种情境,都对应着不同的数学学习要素。在情境中与这些数学要素互动,学生的思维是灵活的,情感是积极的。融入到情境中发现数学现象,思考数学现象的成因,便是在主动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像在讲解《大数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大的面积单位,像1公顷、1平方千米等。在四年级,大多数小学生对大数仍然较为陌生,万级数字是相对熟悉的大数。教师可以从此入手,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提取实例,创设课堂情境,促进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大数,提出与大数相关的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先给学生展示相关图片与信息,像高铁的图片,对应"高铁最快每小时行驶350千米"的信息。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对应"8844米,为世界最高峰"的信息。让学生从他们熟悉的万以内的数字开始,逐渐融入情境,接触更多、更大的数字。教师可以展示不同城市的图片,让学生从"北京、天津、重庆、上海、杭州、广州"等城市图片入手,想一想这些城市与万以上大数的关系。通过发现生活中数字问题的方式融入课堂,有的学生会想到城市的面积,有的学生会想到城市的人口,有的学生会想到城市每年的经济收益等。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便能联想到数学问题。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分享观点,都会让数学学习更有主动性。
二、开放教学氛围,主动发现与提出问题
开放,是教学创新中的重要方向,更是教学的有效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开放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有益于学生发现问题能力与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思考,是思维形成的重要基本。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一味突出自己的教学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感受,也没有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发现与提出问题的平台和氛围。创新数学教育,教师要更新个人教学理念。在开放的教学氛围中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提出自己的质疑,才能更深入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学生产生的与数学学习无关的疑问,可以鼓励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课下解决,不得扼杀学生的创造力。重视质疑,鼓励质疑,开发学生质疑的能力,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保持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能够让问题的发现与提出更加快乐。像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对比两种图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在教学中,教师针对"平行四边形"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好奇之处,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热情。有的学生会提出"平行四边形是什么形状?是有四条边?为什么叫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也有四条边,有什么不同吗?"等多种问题。在学生发现且提出问题之后,课堂氛围活跃起来。这时,教师利用具有数学教学价值的问题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一起探究。学生在课堂中所解决的问题是自己发现的问题,是自己提出的问题,学习起来劲头更足,学习效果更好。教师改变个人心态,用自己行为的改变帮助学生建立全新的数学学习理念,有利于当代小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三、更新提问手段,主动发现与提出问题
教师的课堂提问手段,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向与学习行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教师要从具体教学内容出发,设置科学合理的课堂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保持探究的热情,产生探究的欲望。每一次教师提问,都会引起学生的更多疑问。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成为问题的发现者与提出者,自然而然参与思考。
像在讲解"鸡兔同笼"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是一个什么问题?"的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与发现问题。当学生能够发现这是一个"鸡与兔在一个笼子里,两只脚与四只脚的动物在一个笼子里。知道脚的数量和两种动物总和,要求鸡有多少只,兔有多少只"的问题时,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便得到了培养。在学生发现问题之后,教师可以提出"要求出最终结果,需要哪些数据呢?"的问题。学生便顺着这一方向思考,提出"鸡有X只,那兔有多少只?又分别有多少只脚呢?"等问题,逐渐靠近数学问题的真相。用引导式的提问,促进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数学逻辑的形成,推进小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自主思考,提升个人课堂学习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学科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小学生是否能够有效解决问题,是以发现与提出问题为前提的。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实力,就要激发学习兴趣,开放课堂氛围,创新提问手段,推进教学长远进步。
参考文献
[1]段慧琴.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方法[J].学周刊,2019,(28):25. 
[2]张向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研究[J].新课程·上旬,2019,(6):184.
[3]赵丹.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让学生发现并且提出问题[J].魅力中国,2018,(40):172. 
[4]孟宪江.小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及提出问题能力提升策略[J].环球人文地理,2017,(22):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