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远去的路》教学设计

《远去的路》教学设计

作 者:李吉春 (巫溪县城厢镇环城中心小学校,重庆 405800)

 

 
摘   要:本教学设计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确定了教学设计思路,并通过教学课程实践拟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道路的由远及近的变化,理解美术课程中的透视现象,从而在美术作品中利用该原理呈现更加真实的画面感。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透视原理;启发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远去的路》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三课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生活中路的由近及远的变化,让学生学习透视知识。由此及彼,把路上奔驰的汽车及路边的人物、树木、建筑等也列为学生的观察对象,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很快就能把透视变化的其他规律找出来。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生就在渐进的学习透视知识,学生有了相对足够的经验,到了六年级,就能轻松地说出生活中的许多透视现象。但要引导学生把透视现象表现在自己的创作中,教师还需多下功夫指导学生。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2.明白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我们所看到的透视变化是不一样的;3.通过欣赏绘画作品和观察自然景物,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是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难点是把透视变化表现在自己的绘画创作中,完成一幅与路有关的风景画。
五、教学设计思路
"观察发现-分析总结-欣赏范画-尝试创作"是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通过观察课件中的景物,让学生发现、分析、总结出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的透视现象。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变化。利用透视变化规律构图完成创作。
六、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在上学和放学的时候,常常会穿过一条条马路。当你们走在宽阔的马路上,是否留意过近处的马路和远处的马路的变化?它们有什么不一样?还留意过行驶的汽车吗?它们在近处给人什么感觉?行到远处,又给人什么感觉?
(二)讲授新课
1.大屏幕展示透视效果明显的路的画面,师带领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我们先看路的近处,再看路的远处,也就是由近及远地看,这条路有什么不一样?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后发现:近处的路面宽一些,远处的路面窄一些。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板书;近宽远窄
是的,我们再看,路的两边不断地往远处延伸,路面变得越来越窄,到最后,你还会发现路的两边没有了,消失了,消失在我们正前方的视平线的一点,这个点在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中,老师会告诉我们的。
好了,关于路的透视变化我们就研究这么多,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路上的汽车、路边的行人、树木和建筑等又是如何变化的?还是由近及远地观察,先看近处的,再看远处的,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分析和总结其他的透视现象。教师板书: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实远虚,近疏远密,近鲜艳远模糊(色彩)
2.揭示什么叫"透视现象"。
像这样,同一物体处在不同的位置,绘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3.走出教室,就近感受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透视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接下来,我们去教室外边的走廊里看看,实地感受一下走廊及外边柱子的透视变化。同学们下午放学回家,也要经过马路,也可以再去感受一下马路,车辆,行人等由近及远的变化。从而加深学生对透视现象的理解。
4.回到教室,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教材第七页上面的四幅图。这四幅图是我们站在四个不同的位置(即从低处去看、高处去看、从左边看、右边看)所看到的路的透视变化。同学们仔细看,眼前的路的透视变化是一样的吗?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分小组分析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从不同的位置看,我们所看到的透视变化是不一样的。
5.展示教材范画及同龄学生的作品,带领学生欣赏,看他们是如何把透视现象表现在自己的作品创作中的?感受透视变化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我们在绘画创作中,只有把透视变化表现出来,画面才会有纵深感,空间感。才能更加真实的表现客观世界。所以,在以后的创作中,我们一定要自觉地把透视现象表现出来。
6.教师示范
我们以笔直的马路作为例子。先画主要的透视线,马路的两边。
按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疏远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将树木,建筑的外形轮廓简略地表现出来。
(三)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就来完成一幅与路有关的风景画。1.要求在路边添上树木,建筑,人物以及交通工具等元素。让画面物像丰富饱满,生动有趣。2.要求把透视现象表现在自己的创作中。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1.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画面是否准确的表现出透视变化二是画面是否物象丰富饱满。
2.评价学生的作品,要找出优点,指出不足,提出改进的方向。
七、教学反思
(一)本课的教学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我充分利用大屏幕加以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学生很快就把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总结出来了,然后通过实地感受,加深理解。
(二)在绘画创作中,我引导学生欣赏同龄人的作品,既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又学到了创作方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的创作积极性高,从学生创作的作品来看,大部分学生完成的作业整体效果较好。
(三)当然,也存在许多的不足,甚至有少部分学生根本没把透视现象表现出来。这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地练习,不断地强化,让学生渐进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参考文献
[1]贾勇.试论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的理论逻辑[J].中国美术教育,2018,5:10-12.
[2]俞蕾.美术教学设计的形式美-关于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8,20: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