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协同育人理念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作 者:周建荣 孟蓝蓝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大
中
小
摘 要:本文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从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难点分析,指出要培养德技双休的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坚持职业精神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完善学生管理体系,打破原有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两条线的传统管理模式,构建适合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多元参与、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协同育人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目标及有效融合途径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总目标是形成学生良好的生活秩序和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成长与成才。根据学生在校不同的阶段,其分阶段目标各有侧重点。大一阶段的重点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能力,加强对职业岗位的认知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二阶段的重点是拓展知识面,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深度学习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参加技能竞赛和企业实践,加强职业精神培养。大三阶段的重点是做好顶岗实习、创业实践、就业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实习。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以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培养既掌握熟练技术,又坚守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可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大学生多为00后,对他们的管理也应该注重个性化、多元化。"多元导师制"注重的就是多元化,将专业、思政、社会融为一体,从多个维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并把它贯穿在整个导师制中。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难点
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以班建制为基础,班主任配合辅导员管理为核心的模式。辅导员具体负责学生管理日常性事务,包括党建思政、学生组织、班级管理、公寓管理、招生就业服务等内容。这其中又以班级管理为重点,抓好班级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就等于做好了大部分学生管理工作。高职班级"建制"包括班主任选聘、班干部队伍组建、班级活动开展等多方面的内容。通常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和一支负责任的班干部队伍,是抓好班级管理的关键。但在学生管理中通常存在以下难点:
(一)辅导员配备数量偏少,工作杂乱繁重
专职辅导员普遍不足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现象,虽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文件)规定,高等学校"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照1∶200的比例配置",2017年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017]第43号令)重申了这个问题,然而,对于复杂难管的高职学生,一个辅导员管理200个学生,实在难管,此外,辅导员还要承担非常多的非辅导员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导致了辅导员无法管理数量庞大的学生,更有甚者,一个辅导员管理的学生数量往往还不止200,有时候,由于专业年级的学生数量不同,管理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使其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更加困难。有时候学生就基本处于放养状态。这种情况普遍存在,并且与教育部文件精神背道而驰,辅导员主要工作本应该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然而却困在各种管理的繁杂事务中。
(二)辅导员队伍趋于年轻化,较缺乏经验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高校辅导员普遍年轻化,大都刚走出校门,没有太多的学生管理经验,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辅导和教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相对缺乏科学的方式和方法。专职辅导员专业构成与所管理学生的专业相关度不大。目前,高职院校中的辅导员毕业于各个专业,其所学专业真正跟所供职部门的专业设置相关度不大。这样就导致在学生的专业交流或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上存在局限性,难以给予学生最直接肯定的引导和培养。
(三)班主任设置流于形式,管理工作不够深入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采用班级建制,每个班级设有一名班主任。从实际情况看,班主任主通常由专业教师或行政坐班人员兼任。从调查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反映,相当一部分老师并不愿意承担班主任工作,主要原因包括工作繁琐、责任压力大、报酬低等。因此,很多学校采取与职称评聘、职级变动等相关政策挂钩,促使专业教师承担班级管理工作。由于专业教师介入班级管理工作愿意不强烈,存在应付式工作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出现当了几年班主任连自己班级同学的名字都对不上的现象。
(四)专业教师参与较少,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传统观念上,专业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管好自己的专业教学,上好专业课程。在这样的观点下,专业教师往往只管上课而忽视从专业角度对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将教书、育人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既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又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发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榜样作用。
(五)企业导师挂名为主,实际参与度较低
为了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更好促进学生实习就业等工作,很多高职院校都实施了企业导师制,为追求高大上,通常会聘请企业高管、部门经理、业务骨干等担任学生的企业导师或兼职教师。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些企业高管、部门经理和业务骨干往往忙于企业经营管理,平时工作非常繁忙,是很少有时间真正来介入学生辅导的工作。因此,很多学校实行的企业导师制,基本是形式上的。
三、构建多元参与、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途径
为实现辅导员、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工作能力和育人水平相互促进、共同提升,有必要构建多元参与、协同育人的机制,提升高职学生管理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辅导员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动态,专业导师以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与引导作为出发点,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加以培养,企业导师从企业的需要出发,从企业的角度对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岗位知识以及待人接物等方面加以培养和锻炼,由此全方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搭建协同交流育人平台。辅导员、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就学生教育教学进行经常性交流探讨,要将专业知识学习、技能竞赛辅导、企业实践指导等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以社团导师团、项目指导教师、论坛顾问、讲座沙龙、活动评委等形式,共同参与学习内容和方法指导。通过举办辅导员、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经验交流会,共同指导学生专业调研、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活动,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服务、心理服务、学业指导,切实增强协同育人的效果。
2.建立评价激励保障制度。建立专业教育与育人教育并重的考评机制,实行专业课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制度,将学生科研、教学、育人教育有机结合,对承担育人教育工作的教师,考核上可相应减少科研工作量和教学工作量;把育人教育工作经历作为干部提拔、职级提升和职称评聘的评选条件;规范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完善专业导师制考评细则。将育人工作成效纳入考评指标中并给予相当的比重,实现定量考评与定性考评相结合。
3.增加培训学习育人途径。加强辅导员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提高辅导员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利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业指导和生活服务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与感染力;鼓励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对班主任开展思想引领、就业指导等培训学习,利用专业教师的优势,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娜.分析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9,(第8期).
[2] 赫璐,张莹.高职班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9,(第1期).
[3] 刘丽波.用"一体五化"协同育人模式创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J].时代教育,2018,(第7期).
[4] 邵连,张方园.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与实践[J].现代商贸工业,2019,(第3期).
[5] 宋小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研究[J].环球市场,2018,(第33期).
作者简介
周建荣(1978- )男,浙江诸暨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金融投资、教学管理。
孟蓝蓝(1992- )女,河南沁阳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
|